在开展生活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师与孩子的生活如同坐标系的原点,每一个生活化教育活动就是从这个原点出发产生的每个点坐标,各有所指,点点分明。作为教师可以从哪些点入手,与幼儿一同在生活中探寻、感悟、收获呢?
一、关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来源,捕捉生成点
生活化教育的实施一定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但幼儿的一日生活方方面面是否都能产生生活化教育活动呢?不同年龄班又该探寻些什么内容才能支持与满足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开始关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来源,它可以缘起何处、何时呢?
(一)关注生活物品。它可以源于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可以来自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物如何成为幼儿园开展生活教育活动的来源呢?其中,很关键的是要把握生成点。比如小鱼、乌龟、花、石头等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但并不见得都能生成孩子们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时机与背景下,也就是教师常说的有了特定的缘起后,经过教师敏锐地捕捉和推动下才形成生活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例如:小班幼儿在每天饭后散步时总爱驻足在鱼池旁,教师就问:“为什么你们这么爱来鱼池这呢?”孩子们说:“我们想看鱼呀,可为什么每次来鱼就会游走躲起来?”教师接着又问:“想想有什么办法我们来的时候鱼不会游走,那我们就可以看到鱼了。”他们再次轻手轻脚来,有了一次成功的观赏鱼后引发全体幼儿共同想数鱼池里有多少只?分别有哪些颜色?教师在此契机下顺应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继续探究鱼池里的鱼,随后产生了后续一系列幼儿感兴趣的点。
(二)关注生命成长。生活化教育要回归生活本真,那么就要引导幼儿理解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的意义。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生命成长变化的过程中其实也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但需要教师帮助各个阶段幼儿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点,帮助他们克服某些的恐惧心理,引导幼儿积极探寻了解生命、明白成长的意义。如:教师在与大班幼儿交谈中发现很多大班幼儿开始被父母要求分床或分房睡觉出现的种种畏难、焦虑、害怕的心理问题时,以此生成讨论我该怎样一个人睡觉呢?通过相互倾述、相互鼓励,共同克服独自入睡的心理焦虑,以榜样的力量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从独立入睡到能独立做更多的事情,体验成长变化的意义。这些生活化教育活动的生成点是基于孩子当下的刚需,有一定的共通点、更有共情价值。
(三)关注生活事件。以身边生活事件为核心,探究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神州十三震撼升天,浩瀚天宫别样课程——“天宫课堂”。围绕着这一些孩子们关注的话题,孩子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亲自操作、寻找到答案。这样的生活化教育活动内容生成的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二、关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过程,把握探究点
如果说有了生成点,才能顺利地开启围绕生成点展开的生活化教育活动。那么,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哪些适合幼儿探究的点呢?在实践中,我们应实时关注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话题,哪些是大众群体都想探究的,哪些是小众群体想了解的,以此来判断哪些探究点适合用集体、小组还是个体的方式进行。
(一)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关注同一主题下不同分支上的探究点。比如:春天到了,孩子们打算到种植园里种菜,可菜要怎么种呢?老师没有急于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分组共读绘本《我的自然科学课——如何种蔬菜》。这样的生活化教育活动就适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引导共同想种一样蔬菜的孩子们组成小组,然后自主在绘本中寻找这一种蔬菜的种植方法说明,孩子们边读边聊,对自己之前提出的种植困惑努力地在绘本中寻找到答案。同样的一个种植蔬菜的活动以各小组感兴趣的探究点各自展开,全体幼儿有充分地时间沉浸在自己想做的、想研究的事情里,使得生活化教育活动能越挖越深、越做越有趣。
(二)以集体群策群力的方式关注同一主题下各个进程中的探究点。又如:当蔬菜收成的时候,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美味蔬菜之余,萌发了卖菜的想法。这一想法经投票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认同,于是全班孩子共同围绕着如何为自己蔬菜做广告?思考着如何给蔬菜定价?该把蔬菜卖给谁?卖菜得到的钱又能做些什么事?等等问题进行群策群力的讨论决定,不断地以集体认同的方式延续着生活化教育活动的进程。
(三)以个体摸索解决的方式关注同一主题下发现问题后的探究点。中班孩子们在观察角观察自己豆子发芽,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发现自己的豆子:牙苗一边长高了,一边没长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让他自己认真观察,看看自己的再看看别人的,想想跟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师的支持鼓励下,这个孩子坚持不懈地观察、摸索其中的原由,终于让他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教师允许孩子在这样个体摸索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生活化的教育探究中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效应,延展新切点
在生活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生活化教育活动的效应,巧妙地加以延展,拓展新的内容,这样生活化教育的活动才会多姿多彩、源源不断。比如:生活化主题活动——我的菜园,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收成的蔬菜卖出去时真切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及收获,此时同处在生活化教育中的老师深切感受到该主题带给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的价值,那么如何让它继续前行呢?这就需要老师思考拓展新的切点与方向,让生活化教育活动能带着温度和深度继续向前。于是,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如何支配和合理使用这些所得款呢?新的内容顺应而生——我是理财小高手。大家有开始围绕着72元钱如何使用讨论着,尝试着自己在实际购买中学习数的实际应用,感悟着什么是勤俭节约与铺张浪费,更懂得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远远比说教来的有说服力、更能共情。这样的效应就是生活化教育活动的魅力所在、价值所显。
在生活化教育实践中,我们感悟到生活化教育对孩子、对教师自身的变化,领悟生活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努力从幼儿现有发展出发,找准聚焦、找到支点、找对途径,我们会与孩子一起在生活化教育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3.
2.黄雅莎.探寻教育真谛铸就行知精神[ J].2020(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