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今职业教育强调要全力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美育,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要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到教学中,从而整体提高和完善学校的美育。立德树人是中职院校教学的重点任务,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继承中华美育精神,顺应青年一代发展需要,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事业同步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新时期的艺术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契合课程思政理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意识。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1]。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都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但仍存在认识不够深入,仅靠简单增加几章内容,或根据自己理解自由发挥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整体来说就是缺乏针对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计划、组织形式等环节没有系统、完善的规划。
(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思政融合不深不实
“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多数教师仍然缺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存在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思政案例等情况。思政融合不深不实、流于形式,非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引起反感。
(三)缺少协同机制,难以调动资源形成合力
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这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专业课教师个体为主导,部分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由于自身教育经历所限,长期以来,重专业技能而轻理论学习,思想认识、素质能力与思政的使命担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统筹校内外思政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从实践来看,课程教学组织上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其他专业课教师沟通不畅、资源难以融合共享,无法形成育人合力的状况[2]。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的策略
(一)优化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体系建设
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中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制订明确可行的课程建设目标,为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策略的制订提供明确的指向。其次,在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中职院校要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充分调整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比例以及呈现形式[3],进一步推动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最后,中职院校要提高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促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的了解以及运用程度,促进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中职院校应完善思政教师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密切关注教师间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信息共享。其次,中职院校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帮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最后,中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信息化程度,推动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重视教学设计,重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出发尝试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在学科专业教育基础上针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反向规划和设计,对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的相关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不同特点的专业课程群。依托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建设,在落实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4]。
例如在《数字雕刻》课程的理论讲授中,采用了“班组分析+知识讲述+教师评析”的授课模式。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分班组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其次教师在讲述核心知识点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最后在教师评析的教学环节,紧扣课程思政目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由“表”及“里”原则进行思政元素渗透及挖掘。“表”是专业内容本身,“及”指评论、阐释、提问和思辨,“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文化核心。渗透中教师着重关注思政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辅相成,通过对课程知识点的拓展与升华,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
(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育人纳入常态考核
将思政育人纳入教学各环节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形成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在这一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要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机制,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体系,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效衔接,采取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相结合、课堂表现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并与工作室绩效考核、评优推优挂钩。同时,要每月组织一次“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活动,建立考核指标,明确考核要求,设立奖惩机制。通过监督考核,发现不足,促使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与完善[5]。
结语:
总之,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情况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学校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为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将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中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2] 孔德兰,王玉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4-18.
[3] 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4] 何丽丽.目标贯通与融合:高职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39-43.
[5] 林素琴.高职院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