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强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双减”后学生的课后时间得以解放,利用这段时间的“留白”,以劳动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知识到实践,从活动到课程,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成长。针对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问题,笔者和学校相关教师展开了符合校情和生情的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为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和路径。结合我校实际,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制定清晰而具体的劳动目标,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多措并举实施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多元评价的激励作用,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整体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一、细化劳动目标
《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要求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行为能力,制定具体、清晰、可实现的劳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真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日常教育中,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与年龄相当的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劳动、坚持自主劳动的习惯。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自理”生活劳动技能和“自立”的精神品质,我校结合校园实际在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阳光农场实践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基本的农耕劳动技能。学校对学生劳动能力及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按年级分层设置——逐级提升,高年级的劳动内容可作为低年级的发展目标,而低年级的劳动内容则是高年级必须包含的劳动目标内容,从而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设置合理的劳动内容
《意见》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1]”基于此,我校结合“双减”契机,综合开发相关课程,合理挖掘整合资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多举措开展和落实劳动教育。
1.落实劳动综合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将劳动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生课内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对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加强日常监督,开足开好,确保课程按时按质开展。用好现有的劳动教材,锻炼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技能和生活、学习密切挂钩,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2.开发农事劳作实践课程
我校利用本校“阳光农场实践基地”,及学校周边“蔬菜大棚实践项目”、“水稻研究所”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课程。
首先,在校内开设农作物及农耕文化学习课程。德育组教师收集整理并汇编成学校劳动校本教材,各班教师通过班会课、晨会课、少先队活动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农作物属性及其种植、繁殖方式等内容,积累相关知识,由此提高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并逐步渗透农耕文化。
其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托开展农耕劳动项目,将农事劳动课程分为春耕、夏耘、秋收以及冬藏等农事劳动,让学生能够按照季节气候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喜欢并适合种植的植物(蔬菜、农作物)进行实践,划分责任田,持续记录浇水、施肥的过程,通过农耕体验,进一步认识农业,了解农事劳动与节气息息相关,体会农耕文明的深厚魅力,享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2]。
最后,利用假期开展自主农事劳动实践。“双减”后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安排的时间,我校将农事劳动列入寒暑假德育实践作业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安排不同的种植任务,期间做好记录完成植物成长手册,并要求家长进行参与指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3.开设“美好生活”劳动课程
日常生活劳动以家庭劳动为主,学校提供家务劳动建议,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根据家庭劳动内容,学校适时地开展“美好生活”劳动课程,主要家政和食育课程,教授学生烹饪、整理、洗涤、烘焙等知识,鼓励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使家庭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
4.开设志愿劳动服务课程
从学校层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特别是在“学雷锋活动日”、劳动节等节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观念和集体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同时在校内设置“红领巾服务岗”,通过校内和班级的劳动服务性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设置不同的岗位。
三、健全劳动评价
学校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在劳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重要依据开展评价,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
1.劳动成果展示
在校内设置劳动阵地,展示劳动文化的同时作为学生优秀手工劳动成果的展示区,包含手工艺品、花卉蔬菜农作物种植成果、劳动绘画等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定期更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积分。
2.劳动评价量表
制定“学生劳动评价量表”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每一项以一学年为单位进行累计加分,作为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
3.树立榜样引领
根据学生的评价量表及劳动表现,在日常全校性集会和节点上表彰校园“劳动模范”,同时将学校劳动特色实践项目作为学生行为习惯评价中重要的奖励机制,设置劳动项目体验卡,将劳动变成人人向往的一种奖励,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劳动最光荣”成为共识。
四、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及反馈
劳动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正有序开展、日渐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在参加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都得到了较大的收获。首先,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自理能力明显提升,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并珍惜劳动成果。其次,教师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最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有效整合了各方教育资源,更多人开始关心学生的劳动素养。
但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的趣味性有待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较为生硬;家庭劳动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欠缺,出现了为“加分”而劳动的功利现象;在农事劳作实践的水稻和蔬菜大棚项目中,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所有学生参与全部的过程,活动的辐射面不够广;现有的劳动教育仅停留在了“劳动”动手的层面,接下来更要往“创造”方面加强引导新时代学生成长成才。
五、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幼苗,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校情,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不仅着力于看得见的“劳动”,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向阳成长。在落实“减负”的过程中,实施好劳动教育,为孩子成长赋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 [2020-04-20]
[2] 胡蕾,严婷婷,殷丹.依托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以“跟着节气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成才,2021(20):18-20.
[3] 韦云成.劳动育人的校本探索与实践[J].教育视界,2021(2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