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的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中,1600个左右要在小学一二年级全部完成。在识字教学中,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任务艰巨,如何有效进行识字教学,要求学生“会认”的字究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笔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在低段识字教学中通过注重趣中学、学中悟,让学生活学活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多角度帮助学生更轻松、快速地学习生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巧妙分类“调味”,提高识字效率
归类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学生自己确定分类标准,按照标准把不同汉字归类,用类别意识来识字,把识字与思维结合起来,改变机械记忆的现状。
1.按字音分类
把一个单元的生字卡片放在一起,按照字音进行分类,可以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来归类。字音的分类,让学生对汉字的音调有识别能力,也符合汉语音韵和谐的特点。
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同声母:剪、解、局、鹃;莺、咏、掩、邮……
同韵母:剪、掩、探、绚、选……
同声调:莺、堤、妆、丝、绦、脱、姑、遮、挖……
2.按字形分类
把一个单元的生字卡片放在一起,按照字形进行分类,可以从“结构”“偏旁”“部首”三方面分类。字形的归类,让学生对汉字的构形有识别能力,符合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同结构:晨、霞、热,凉、细、杨、操、踢……
同偏旁:蜻、蜓、蚂、蚁、蜘、蛛,操、拔、拍……
同部首:蜻、蜓、蚂、蚁、蜘、蛛,迷、造、迁……
在学完整个单元后,让孩子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分类,有助于对生字词的再次识记。
3.按字义分类
把一个单元的生字卡片放在一起,可以按照字义进行分类,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也可以按照领域分类,如动物、植物、物品等。学生能够自己建立标准,进行识别归类即可。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树之歌》的识字教学,本课共有15个生字,其中8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教学时,引导学生熟记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归类识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木字旁。
【课例】
师:(出示文中与树木名称有关的汉字)哪位同学火眼金睛,能发现这组生字的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带有“木”字旁。
师:为什么都带有“木”字旁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和树木有关,是不同树的名称。
师:如果把“木”旁边的字单独请出来,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吾”“同”“风”加上“木”字旁,读音(与单个字)是一样的。
生:“华”“公”“白”“圭”加上“木”字旁,读音虽然有变化,但是和原来(单个字)的读音很相近。
师:你们真棒,能发现这些字读音中的秘密。“木”字旁,表示这些字和树木有关,提示字义,另一部分是声旁,提示读音,我们称这类字为形声字。
教学时,教师通过归类,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学生就会由一个一个生字的学习,变成一串一串有关联生字的整体识记,实现了同类字识字方法的迁移运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彰显了汉字的趣味。
二、及时重现“回味”,加深生字记忆
生字重现是巩固识字、提升识字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生字的出现频率。
1.识字墙
《语文园地》中很多集中识记的汉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现,部分汉字在本单元或前面教材中已经要求识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语文园地》中的识字板块与课文识字、集中识字结合起来,有序列地集中呈现,让学生在系列化、结构化的识字中逐步感受汉字的构字理据。可以通过《语文园地》的集中识字: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树、林、桃、桥”。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明、昨、晚、时,妈、奶、姐、妹”。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吃、叫、吹、咬,提、拔、捉、拍、踩、踢”。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的“猫、猴、狮,鸡、鸭、鸦,蝴蝶、蜻蜓、蚂蚁”。
也可以通过新授课文的生字组合成词语的形式,在“识字墙”上展示,让学生抬头就能进行识字。
2.识字随堂检测
识字随堂检测就是结束第一课时识字教学后,就对上一堂课的汉字进行检测,方法如下:
我会给生字注音
堡 插 凶 狠 补 充 攻 商 量 驾 轰
驳 药 渡 荫 蔽 撑 便 冈 懂 案
我会给生字扩词
屁( )( )( ) 股( )( )( )
尿( )( )( ) 劲( )( )( )
屎( )( )( ) 围( )( )( )
屁( )( )( ) 记( )( )( )
3.识字比赛
在前面识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识字比赛,在重现生字的基础上,通过比赛检测和提升学生的识字质量。
通过课堂生字检测和比赛,教师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上一堂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可以及时的查漏补缺,能够更好地识字。
三、善用错误“品味”,认清生字本质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很严重。将错误进行归类和分析,发现学生错别字的出现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下面列举学生常见的四种写错别字现象。
1.因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似而用错。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带”和“戴”的识字教学,经常会发现孩子无法区分。“带”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意思,“戴”的话着重指穿戴。在教学“足迹”的“迹”和“国际”的“际”时,孩子也很容易混淆。
2.因读音相同或相近、含义相近而写错。如,在教学《井底之蛙》时,教学生字“喝”和“渴”时,很多孩子区分不清楚。
3.因词组中另一个字的偏旁的影响而写错。如“搭档”的“档”,因为“搭”的偏旁是“扌”,便将“搭档”写作“搭挡”。
4.对字的结构把握不好而写错。如满(写成上下结构),薄(写成左右结构)。
所以,曾经有教师归纳出低年级学生识字中常出现的问题:
其一是字义区分不清,如:坐——座 在——再 带——戴。
其二是字形混淆,如:底——低。
其三是形似字,如:已、己、巳,喝、渴,拨、拔。
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学生的感知较为笼统,不能精确地辨认字形的细微差别,而且空间观念也不足。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多,学生记忆的负担便越来越沉重,出错便在所难免。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学会收集学生经常出错的汉字,在教学时对字理和字形进行强调,我们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可以在错别字教学中,利用编写“顺口溜和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巧记汉字。
如:“喝”和“渴”——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拨”和“拔”——拨打电话要天线,拔了天线没法打;“烧、浇、绕、晓”——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有丝来缠绕,有日见分晓。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复杂的汉字记忆变得容易起来,形近字之间的区分和联系更清楚,在好玩有趣的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辨别更多的汉字,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寻味”,拓宽识字途径
课标要求低段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要求中高段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其意义不只是在扩大识字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减轻学生识字的负担,为提前进入读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校园活动,在大街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在超市里购物等等,身边处处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那么认识的字就远不止课本要求认识的那些有限的生字。
【课例】为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师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
师:同学们,我们是二年级的孩子了,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汉字宝宝了,今天跟着老师的镜头,我们一起去逛大街吧!请你们认真看商铺的名称,认一认、读一读。大家可要仔细认了,看谁认识的字最多。不会认的字可以同学间相互探讨。
(PPT展示,学生开始找商铺、认店名)
生:老师,我看到的这家店叫“东北饺子”,我不认识第三个字。
师:谁会认这个字?
生:我会,第三个读“jiǎo”饺子的“饺”是一个形声字。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块广告牌吧!
生:老师,我看到的店名叫“云溪杂货铺”。
师:五个字全会读,真不简单!有的大哥哥大姐姐会把“溪”字右下角的“大”写成“小”。他们以为“小溪”是“小”,其实小溪很“大”哟!(学生哈哈大笑)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溪”字书空一遍。(生书空)
生:我认识这家饭店,叫“竹记手工作坊”。(孩子把“作坊”两个字读错了,没有读出轻声)
生:这家叫“海哥水果店”。
生:这家叫“来福牛清汤”。
生:这家叫“桂英窗帘布艺”。
……
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其价值不仅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可以真切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认识汉字,激发起学生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和字用的理解,比如“来福牛清汤”,看到商家的产品后就能理解“清汤”的意思,教师不用做更多的解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的老师也非常多。笔者的识字小技巧可能不会独树一帜,但是笔者会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在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去运用,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最后以一个个鲜活的教学课堂实录呈现,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增亮,《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21.10
【2】韦建平,《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师》2021.9
【3】毛素娟,《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课教学策略的研究》,《今天》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