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研究策略
​陆英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陆英妮,. 关于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研究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319.
摘要:
生成课程的开发已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新热点,也是一所幼儿园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开发课程时逐渐形成以“儿童为本位、实践为导向、可持续生长”为轨迹的生成式课程基调,大踏步地行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关键词: 幼儿教学;生成课程;实施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19
基金资助: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课程观、儿童观的不断变革,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灵活调整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生成课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生成课程视角下探寻教育活动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我们从寻找幼儿自然发展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出发,采用多方对话、观察记录、动态调整等方式探索适宜的实践策略。

一、“儿童视角”巧取课程生成点

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一些感悟:老师们预想的关于课程的话题幼儿并不“感冒”,他们往往会私底下热衷于自己的话题和发现。他们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经常会有让我们惊喜的发现。要想进一步了解幼儿兴趣与需要指向,从而精准判断并确定课程开展的着眼点,需要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大人视角,努力去理解儿童,通过与儿童达成共识的方式真正走入孩子的课程实践。

(一)倾听:点燃热情

新学期的第一周我们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倾听”。在这一周里老师们可以说是竖起耳朵,瞪大眼睛,时时关注倾听着孩子们的兴趣点,而我们的课程“小花圃改造记”的生成点就这么来了。开学之初,恰巧园部在我们教室前商量改造小花圃,一下子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听说这里要改造。”“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好不好玩?”……孩子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恰恰说明他们对此事件关心且有想法。那可不可以将这样一个改造工程交给孩子们去完成?老师尝试将改造小花圃的问题抛给孩子,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幼儿,走近幼儿,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改造我们的小花圃?”“如何征得园长妈妈的同意?”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即刻被点燃。从幼儿的想法来看孩子们提出了很多设想,有想要变成小动物家,有想要变成娃娃家,还有想要变成小木屋……积极的情绪是学习的动力,是塑造学习品质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生成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对幼儿提出的想法表示支持,会成为他们课程生成点源源不断的能量。

(二)梳理:信息重组

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随时都在发生,观察了解到幼儿真正的兴趣和需要后,教师会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拿来就能用呢?哪些信息可以成为课程的生成点?在“小花圃改造记”中,课程开始之初幼儿设想了多种改造方案,但要确定哪种方案更可行,需要教师和孩子共同梳理信息。教师引导幼儿从为什么要改造小花圃的背景原因出发进行梳理,孩子们通过每日观察太阳的光照以及采访园长妈妈后梳理出答案:原来是小花圃自然光照条件不足,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重组,幼儿投票评选更有方向性,课程的生成点也随即产生,最终确定要制作一座小木屋。

二、“探究实践”助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实践探究的学习。在“小花圃改造记”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究实践中发现,在探究实践中学习,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在关于“幼儿深度学习”的论述中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好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可见帮助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尤为重要。在开展课程中有孩子首先提出问题:“花园里的几株绣球花怎么办?”听到孩子们提出问题,我意识到课程又有了新的生成点。我运用反问、追问等方法将问题聚焦,展开了一次具有深度的对话和学习。

在绣球花搬家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大班幼儿年龄段“好奇好问”的特点,用追问的形式将科普知识物化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中,推动幼儿主动思考。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清楚了解了绣球花搬家的三要素(光照合适、巧护根系、适当修剪),为实现绣球花完美搬家积累了经验。

三、动态调整,螺旋式推进

生成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遵循儿童学习发展进阶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但在实践中,教师在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生成教育活动时,更多以单元主题的线性逻辑设计网络图并预设相关活动,提前规划接下来几周的具体活动内容并逐一落实,较少在实施过程中追随幼儿的问题链或回应幼儿的兴趣进行调整,“知识中心”特征较为明显。如某幼儿园中班课程活动“玩风啦”。孩子们在骑行中惊呼:“风好大,好舒服呀。”“我的头发都飞起来了!”……于是,教师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发现幼儿对风有浓厚的兴趣,但并不了解风在不同时间和天气里的变化,对如何表达和记录风的存在缺乏经验。随后,教师从“寻,风的足迹”“聊,风的大小”“画,风的日记”三个角度预设教育活动,如户外寻找风的足迹、音乐游戏“风中的树叶”、手指游戏“风娃娃”、体育游戏“风在哪里”、语言活动“蚯蚓日记”、数学活动“认识风力级数”、科学活动“飞舞的小纸片”“自制测风仪”、健康活动“危险的台风”、社会活动“分享风的日记”等等。可以看出,教师更多追求的是知识经验的学习,而忽略了观察、猜测、提问、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四、结论

我们在生成课程视角下审思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多方对话、观察记录、动态调整,让课程更加适宜幼儿,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持续提升。在成就的这段专业成长历程中,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课程的生成就在孩子与我们共同经历的每时每刻中!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3-10.

[2]穆子璇.大班幼儿参与自身发展评价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王春燕.幼儿园课程审议:缘起、发展与审思[J].幼儿教育,2020(5):13-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