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校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众多学者不断地推动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及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及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学原理的内涵、教师的传授方式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教学时,仍然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造成了课堂上的低效,这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利。文章从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分析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学原理是在对人类社会传承知识与文化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所概括出来的,具有一定哲学色彩、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理论。通过相关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在教育学原理的课程中,我们仍然沿用着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气氛十分压抑,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下去,很难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必须在教育学原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抛弃常规的教育观念,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策略来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果。为了防止课程变得过于单调,可以使用一些教育案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将理论的内容付诸实践[1]。此外,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适时的更新,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高校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要想真正地让教育学原理的有效教学得以实施,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调动。比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种合理的案例,来对有关的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案例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搜集与之有关的案例信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讨论,并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利用此项教育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问题求解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求解习惯,从而实现他们的教育目标。在案例的选取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既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2]。
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以运用到分组的方式,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按照学生的具体状况,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或者是按照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按照他们的个性来进行分组。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对各个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找出一些问题的答案。
(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常规教育模式的缺陷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跟上潮流,不断地革新教育的方式,利用各种多媒体装置,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把教育学原理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加深同学们对教育学原理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但要强调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做好指导,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评估制度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师的评估制度进行创新。传统的教学评估制度比较简单,通常是用一次考试的结果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公平性,它只是能够检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不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进行评分。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3]。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常规的教学评估制度展开创新,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估,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肯定,以此来加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的自信,进而提升课堂的总体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引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一个平等的,协作的,理解的关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当对于新事物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同学们讨论。将有益于教学的意见与教师的课件相融合,使学生充满了对教育学原理的兴趣。例如,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要做到“师生相融”。探究何为教育,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解答。在进行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时候,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征,使用适当的方式与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直面现实。教师可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关心同学们,承担起教师的职责,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着教育学原理的学习[4]。
(五)重视实践教学
在改革教育学原理内容时,实践性被多次提到。生活在精彩纷呈的现代社会,脑海里应有时刻关注着的实践性知识。教育学原理之所以可以指导实践,是因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本身具有现实针对性。而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并不是非要用高深的理论知识来讲述,它仅仅提供了知识源头,运用过程不应该局限在这一范围内。教育学原理学科存在于师范类高校已经几十年,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联系师生关系可以看出,如今实施教育学原理教学似乎按部就班即可。虽然这一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有时也可能会使部分教师的思维僵化,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使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能够关注最初的教学目标即发展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胡功林等人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多媒体教学模式,或是支持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相结合。不难发现,他们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即强调实践教学。此外,务必要分清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生活的区别,不可以一物替一物。教育学原理内容多为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联系,才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迸发出新的光彩[5]。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当前的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气氛。在授课的时候,要让学生有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畅,李黎波.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世纪桥,2019,(04):84-85.
[2] 李章琼.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9,(08):34-35.
[3] 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3):123-124.
[4] 陈芷寒,蒋宏彬."互联网+"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评《教育学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 2020(9):1.
刘畅,李黎波.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世纪桥, 2016(4):2.DOI:CNKI:SUN:LJDS.0.2016-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