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高度关注学校德育工作,初中德育教改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育活动的组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科学规划,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融合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课内外联动,注重学生掌握的德育知识、学习经验和社会生活相互统一,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实现能力的综合发展。探寻道德与法治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路径就尤为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些许问题,有待改进。追根溯源,是由于部分教育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未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格格不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开展知识点讲解,课堂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后续更深层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部分学生因此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产生抗拒情绪与畏难心理,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整合的路径
(一)设计多种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德育需要借助学生的情感来完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设计合理的情境导入,利用某一特定的情境氛围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续的学习中,为德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很多亲身经历都可以被当作德育素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分享生活经历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规范。教师还可以采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相互分享彼此的生活感悟,增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可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普及,以其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深受师生的青睐。
(二)优化课堂教学互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生的互动较少,甚至一堂课都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师生关系极度不和谐。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转变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互动的作用,优化教学路径与模式,使德育教育常态化、精细化。教师必须要把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倾注到学生身上,注重对学生道德观的引导,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境参与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意见、大胆质疑,与教师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实现教学相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知识点需要理解记忆,这样才能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可是很多时候教师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在学生提出质疑或发表意见后,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三)树立学生学习榜样,引领学生思想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榜样人物就好比精神标杆,为学生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体验成长的乐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历史中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配套的音像资料,在学生脑海中塑造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英雄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以老一辈革命家、当代的道德模范和大国工匠等为榜样,向学生讲述这些榜样人物的英雄事迹、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发展做出的贡献等,为学生打好红色精神底色,让德育“动”起来。教师应认识到教材中的榜样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以外的榜样,通过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拓宽榜样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纽扣。在初中生心目中,教师是他们敬仰的对象,也是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道德素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实践。”要想达到德育目标,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课堂上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教师开展实践活动要统筹兼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好合理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深化学生对德育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主题为学生布置社会调研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中,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取家乡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角度、新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中发现问题,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成长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还要提倡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道德与法治要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感染更多的人,成为道德与法治的宣传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中开展慰问活动,给孤寡老人带去更多的关怀,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绘制个性化的手抄报,表达个人情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匪浅,让德育更有温度。
三、结语
综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的融合,需要教育者从德育主题的设置出发,构建多维度活动体系。同时,利用横纵关联、动静结合的设计方式,体现德育活动的多样化,深度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活动,丰富德育资源,打造生活化的德育环境,提高初中生的品德素养,彰显道德与法治和德育活动融合的应用价值,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于红.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新课程,2020(14).
[2] 何迎春.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59).
[3] 王丽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