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环境下,数学教学作为学科之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纵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未采用多种方式来深度发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因子,数学更像是一门技艺,学生只是学习数学公式,而后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枯燥乏味。将文化自信的内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基于课程育人理念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数学教学意义分析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当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抱有自信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敢于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积极的态度将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并持续努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其次,数学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推理的学科,鼓励学生树立数学文化自信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勇于接受挑战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1]。
此外,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数学学习是一项需要坚持和耐心的过程,容易出现挫折和困难。当学生具备数学文化自信时,他们会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自律精神。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将在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
二、基于课程育人理念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营造教学情境,提供文化素材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工具上。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营造学习情境,因为在教学情境中,既包含了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和探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下的数学知识内容,培养文化自信[2]。
例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的计算方法,如古代的“筹算”,它和我们现代的分数概念有着相似之处。通过讲解筹算中的“分多份”和“合为一整”,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方式。知识可以融入情境中,学生则能够在情境中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完成对于素材的学习与加工,产生表达意愿。
(二)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参与兴趣
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过于严肃,教学措施不甚合乎情理,导致学生对教师和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存在畏惧感。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联系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制造明显的机会,去鼓励学生表达,从而让学生实现对于学习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发展历史。当代小学生生活在西方思想浪潮影响的大环境下,容易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而且缺乏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由于教师教学过于严厉,更是导致这一情况日趋严重[3]。所以教师在课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九章算术》等中国数学古籍,《九章算术》中的数学知识分成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九个部分,所以书名为“九章”算术,这些知识在当时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会对书中的九个部分有着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问,用幽默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其次,在面对学生表达时,教师要表现出适当的宽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发言。
(三)引导学生实践,理解传统文化
数学是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古代社会中有着大量应用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就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4]。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古代测量工具、方法和知识进行探究,随后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各种测量和面积计算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组内分工,随时参与到各个小组的交流中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表达交流,提醒学生既要努力表达好自己的想法,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是如何表达的、表达了什么。情境学习任务完成后,在与学生共同总结和评价时,教师要将表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表达成果以及取得的进步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今后继续积极参与,赋予学生提升自身表达能力的信心,提升文化的自信心。
(四)优化导入,提升意识
数学是从人的生命历程中诞生的,它的知识一定会被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积极地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让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突破障碍。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日后学习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若只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去,提高课堂的趣味,给同学们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我们结合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主题,利用相关的题目导入课堂:北京天坛公园占地面积是272公顷,而北京故宫的面积比天坛面积的多4公顷,那么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呢?在学生解答出后,我们还拓展其他类似的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这样和课程紧密结合的文化题目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能够逐渐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水平,保证他们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够养成热爱传统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自信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豪感和信心,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品质,并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这样的教育理念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数学素养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岳增成,陈雪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的整体性建构[J].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3):4.
[2] 张香.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天津教育, 2023(7):3.
[3] 田彦涛.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 2022(6):1.
[4] 岳增成,陈雪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的整体性建构[J].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3):7-10.
[5] 李娇.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3):013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