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博大而精深,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指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复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段特点,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维导图助力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下的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它是一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解决一个主题统领下互相关联问题的学习方式。夏雪梅博士指出:“项目化学习要锻炼和培育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都需要在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转化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凝练为素养。”[2]项目式学习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项目式学习中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图文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教师重构“教”与“学”的关系,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以散文《昆明的雨》为例:
1. 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项目的总体框架。
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告诉学生,接着让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来制定整个项目实施的框架、计划及实施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任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序和高效。
2.利用思维导图来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昆明的雨》学习目标有3个。目标①: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目标②:品味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目标③: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3.利用思维导图来创设学习的三种情境。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汪曾祺有三种身份:画家、美食家、作家。据此设置三种情境人物。
情境任务一:构一幅图画。要求:把画家汪曾祺的思维导图填完整。从课文的第⑧⑨⑩段中选择几种事物来构成一幅能体现昆明特色的图片,并把选择的理由填在思维导图中。(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说说选择的景物所代表的寓意。)
情境任务二:推荐一种美食。要求:以美食家汪曾祺的口吻为大家推荐一种昆明美食。并联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推荐理由,填在思维导图中。(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推荐,结合表演说出各种美食的滋味。)
情境任务三:我为汪曾祺代言。要求:概括出作家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并把思维导图填写完整。(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开辩论,《昆明的雨》写的景、物、事,零零碎碎的,是否一盘散沙?)
4.利用思维导图来总结项目式学习的得失和评价。
要求:把本次项目式学习的每一项任务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并且用思维导图列出评价的内容。
通过把思维导图引入《昆明的雨》的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在项目式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把思维形象化,它可以把项目学习中的各个环节直观地展示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明确项目的结构、规划、分工、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又有自己的思考、总结和评价,做到“教-学-评”一致性。思维导图在项目式学习的讨论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启发的作用,在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助力考前复习
中考复习课往往存在容量大,复习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们在复习课的准备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却又收效甚微。利用思维导图来改变复习课的模式,是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思维导图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梳理和压缩的能力,它完全可以凭借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内含一个单元或一本语文书的内容的思维导图来。[3] 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来调动学生复习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体,就能化“繁”为“简,让复习课做到减负高效。
以诗歌复习为例。在诗歌复习课的时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促进语言建构的结构化,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它可以使诗歌的零散知识转化为系统,成为学生学习和记忆古诗词的利器。
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一是诗歌内容的理解,比如读懂句意和主题情感;二是对诗歌的感悟,比如思想感情和妙句写法;三是对诗歌的运用,比如诗歌内容的迁移和举一反三。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喜爱的颜色加以区分,从而绘制出极具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例如秦观的《行香子》,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的中心画上树木、花草和溪水,然后再围绕田园风光这个中心展开四个维度进行绘制。第一部分是简介:分作者、时代、体裁三个维度。第二部分是内容和意象。这个部分再分成近景和远景两个维度。第三部分是修辞和写作手法。修辞分成对偶和排比两个维度,写作手法分借景抒情和移步换景两个维度。第四部分是情感和主旨。
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学生明确了考点,理清了思路,构建起诗歌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比起单纯的文字更加形象和立体,它可以使诗词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更加容易和有趣,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养。
三、思维导图助力考后分析
每次语文测验结束,老师们都特别重视考后讲评,想把学生在考试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再巩固一遍。而作为考试主角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只注重考试结果,却没有对自己的知识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老师们在试卷分析上下足了功夫,学生的收效却不大。教师应该要把考后分析试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反思总结,这样考后分析试卷学生才能收到实效。思维导图在学生自主分析试卷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七年语文级期中考试卷分析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考试答题情况分析来绘制思维导图。核心主题:试卷分析。一级分支:语基、阅读、名著、写作。二级分支:语基分为:背默、排序、改病句、字词。阅读分为:言文、诗歌、课内阅读、现代文、非连。三级分支:写上每部分考题失分的考点和失分的原因。利用思维导图来分析试卷,不仅是答案从正确到错误的改正过程,更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进而反思并改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思维导图在试卷分析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维导图一定能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利器,它将引领师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版) [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22
[2] 张丽娟.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J].甘肃教育,2022(7)
[3] 刘小成.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复习中的灵活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6)
陆萍.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复习中的灵活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5(3)
陈芳.自主分析试卷,让学生在思前想后中前行[J].化学教与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