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世纪 80 年代,为了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国家企业 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我国开始了科研院所自己培养研究生的 道路[1]。按照教育部网站 2023 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名录, 全国现有研究生招生单位共 869 家,包括 650 家高校和 219 家科 研院所, 科研院所数量占近四分之一。科研院所的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工作仍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研院所培 养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研设施完善、项目经费充足、 工程实践丰富,但科研院所的课程建设一直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的薄弱环节,如何构建科学系统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科研院所研
究生教育工作中日益凸显的关键问题。
1 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 除了中科院、社科院等已成立大学的科学院以外, 多数科研院所不具备成熟的教学条件,研究生一年级在委培高校修 课, 二年级至三年级返回培养单位进行课题研究。科研院所的课 程教学侧重满足研究生的部分专业需求, 忽略了课程设计、课程 开发、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 没有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无法满足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的全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研 究生后续的科研工作产生了影响。另外, 国内大部分研究院主要 依靠下级单位(如研究所)培养研究生, 大型研究院往往有十几 家甚至几十家下属研究生培养单位, 受工程实际的影响, 不同研 究所的专业需求不同, 相近专业也区分不同的研究方向, 这进一 步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的课程需求差异大、质量要求高、体系性 要求强, 建设科学系统兼具科研院所自身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学习质量已经是一项紧迫任务。
2 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较为科学系统且符合科研院所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2.1 全面统筹课程资源
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主要来源:
(1)委培高校成熟课程;
(2)研究院研究生特色课程;
(3)培养单位职工培训课程。
全面统筹以上三方面的课程是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体系建 设的基础理念。委培高校的成熟课程主要满足研究生的公共基础 能力(数学、外语、政治等)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需求;研究
院开设的研究生特色课程主要满足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 培养单位为科研工作者开设的培训类课程主要 满足研究生在工程实际、工作实操、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进一步培养需求。
以委培高校成熟课程为牵引、以特色课程和职工培训课程为 重要补充,加强多方面课程的整体衔接与优化, 使得课程之间互 为补充、相互促进, 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全面统筹课 程资源使得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兼顾学术研究与工程实际,科 研院所能够更好地培养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2 科学设计合理分类
研究生课程的分类对研究生课程选择和学习具有基础性的 指导作用。目前, 部分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的课程分 类仍以学位课、 专业课、 必修课或选修课等为主,课程分类较为 模糊, 课程类型区分度不够, 不能有效指导学生选课,更无法与专业培养需求相匹配。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 按照一级 学科设计更加合理的课程分类,明确不同课程分类对应不同的培 养目标,例如:“公共基础课”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 关于树立正确价值观、遵纪守法、熟练掌握外语和数学知识等要 求;“专业基础课”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培养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 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课题研究基本流程、 方法和技能。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外,为了培养研究生具备跨领域交叉与协同研究背景, 还应设置交叉领域课。针对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区别, 博士研究生课程还应 设置学术前沿课程、研讨类课程等,旨在进一步培养博士研究生 的独立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其在本学科专业技术领域做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夯实基础。
2.3 重点突出研究方向
科研院所不同专业下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还设置不同的研究 方向, 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 设置了如“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综合电 子对抗”等研究方向, 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 在合理的课程分类基础上,将不同课程需求按照研究方向 进行模块化分类设计,重点突出不同研究方向。例如, 航空宇航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课按照研究方向设计了十余个模块化课 程:飞行器总体设计专业课、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专业课、综合电子对抗专业课等。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科研院所整合全部的研究生课程后, 可按照一级学科和科学的课程分类设计研究生课程,其中专业课 可按照研究方向模块化设计,从而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各学科课程库。
3 科研院所研究生课程开发评价机制
结合科研院所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可行的特色课程 开发机制。一要按照学生层次、学习阶段,采用多种调研方法精 准调研研究生课程需求; 二要分别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 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新开发的课程进行全面考查,逐步推进课程试讲制等;三是区别于高校的成熟课程,科研院所的特色课程应尽量开设短而精的专业性或实践 性课程, 重点解决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或难点,让研究生短时间内掌握急需的专业知识或实践方法。
成熟的课程评价机制是健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CIPP 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 个阶段, 强调持续改进, 不仅评价结果, 也注重通过过程评价反 馈课程开发者, 有利于优化课程设计和开发环节[3]。贯穿整个课 程教学的评价模式,有利于科研院所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正向设计和良性发展,更好地保证开发的课程满足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4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基于前文提出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例开 展建设实践。 将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交叉领域课等四类课程:机械工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委培高校开设的政治、外语、数学 等通用类课程,同时按照全面统筹课程资源的建设理念, 将研究 院开设的特色通用类课程纳入其中, 例如: 航天精神类课程、系 统工程建设方法、航天发展史、火箭系统设计等,同时明确该类 课程的必修或选修、学分等要求;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 委培高校开设的基础理论、基础实验方法等课程,同时将研究院 开设的航天飞行器分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纳入其中;机械工程专 业课主要包括委培高校开设的专业进阶型课程, 区别于专业基础 课, 专业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明显的专业辨识度。根据机械工程 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需求, 设计了四种模块的专业课,分别对应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技术模块、机电系统控制模块、流体传动模块和精密加工制造模块;机械工程交叉领域课包括材 料、控制、自动化等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除委培高校开设的成 熟课程外,研究院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的特色讲座、研讨、培训课程均纳入其中。依托课程开发与评价机制,研究院可结合课程调研情况, 源源不断地输出全新课程。
结语
本文对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作了深入思考与探 索, 结合对科研院所课程建设的调研情况,尝试建立一种适合科 研院所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有利于提高科研院所研究生的 课程学习质量, 进一步满足研究生培养需求, 促进科研院所培养
的研究生成长为兼顾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群, 张晓艳, 田娜,等.保障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招生 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高等
农业教育,2022(05):120-127.
[2] 冉盈志,汪寿阳.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探讨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7-21.
[3] 王嘉,李旭,唐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基于CIPP 评价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与教育,2024
(02): 137-141.
作者简介:黄涛(1995-),男, 工程师, 硕士,汉族, 江苏
南通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