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研究
​梁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红,. 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417.
摘要:
内容摘要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学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意识,并推动职业发展与社会认可。本文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思考、路径、注意事项及其现实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典型教学案例阐释了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方面的改革理念和方法。“课程思政"的融合将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指导和支持,为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417
基金资助:

在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总书记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部则进一步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同样肩负着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育人的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可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表达社会问题和人民心声等。通过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审美教育和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才华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课程思政"的融合和研究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指导和支持,为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一、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之思

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研究是一个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问题。“课程思政”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来说,融入“课程思政"可以通过4个主要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

一是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思政化。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教学案例、作品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价值观念等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美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政化。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育、实践教育等。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艺术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现实,通过艺术表达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

三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倡公益设计、环保设计等,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是美术设计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在学生作品创作中,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代问题、社会问题,通过创作作品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同时注重艺术表达的创新和艺术审美的培养。

此外,要实现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思政教育理论与设计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总之,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研究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之径

基于以上,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可采取下列具体做法。

(一)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色彩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颜色在文化和心理上的意义,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向上、和谐等价值观念。

进一步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文化中对颜色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比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中对颜色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探讨颜色与情绪、心理的关系,如蓝色被认为具有冷静和平和的特点,黄色则被视为活力和快乐的象征。通过分析不同颜色对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颜色与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心理健康意识。

(二)教学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此,可通过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讨论为例。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与色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选择与色彩在广告中的运用、文化交流中的色彩误解等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多面性,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以辩论为例。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辩论,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色彩学课程中,可以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如颜色对情绪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然后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理性思考、辩证思维和论证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例。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要求他们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个社会问题的主题,要求他们设计一组相关的插图或海报,用以传达相关的价值观念。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思考和创作,通过合作促进彼此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艺术作品与社会问题结合

鼓励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表达传递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学生可以创作关于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传统文化保护等主题的作品,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内涵。

具体而言,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和插画表达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他们可以创作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强调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性,或者描绘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插画来传达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例如呼吁人们参与志愿者工作或捐助慈善组织。在摄影作品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摄影捕捉环境、社会和文化中的问题和挑战。他们可以拍摄自然景观的美丽,同时也可以记录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现实。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人物摄影或纪实摄影展现社会公益活动的场景和人物,传递公益行动的力量和意义。在雕塑和装置艺术方面,学生可以运用雕塑和装置艺术的手法来创作关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作品。他们可以使用可回收材料或废弃物品来创作雕塑作品,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装置艺术可以通过空间的布置和物体的组合来表达对社会公益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关注。而在文学作品和诗歌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呼吁。他们可以创作故事、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通过情节和文字的抒发传达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内涵。

(四)引导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社会意义。例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艺术家的生平背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时空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达。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元素,如构图、色彩、线条、形状等。通过分析这些元素,学生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主题或象征意义,并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联系起来。

而在探索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意图和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视觉语言、主题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推测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或立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深入探讨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讨论。例如,询问学生对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或价值观的看法,以及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思考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三、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之虑

在融合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潜在问题。

一是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美术设计专业知识,能够将二者相互融合。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

这就对教师的素质和角色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并能够将其融入美术设计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在创作和实践中思考社会问题。

二是在融合思政教育时,不要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内容,而忽视了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技能培养。要保持良好的平衡,注重思想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社会问题,形成独立的思想观点。

这就对平衡思政与专业技能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思政教育应该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思想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与美术设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可以设立开放性的任务和项目,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社会问题,形成独立的思想观点。教师还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思政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美术设计实践中。

进一步举例而言。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中,可融入关于社会公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公益组织,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影响。然后,通过设计公益宣传海报或社交媒体素材的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设计技巧应用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公益行动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之义

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还能够接触和思考社会问题、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利于培养其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成为具备综合素养的美术设计人才。

第二,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等实践项目,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美术设计领域的实践能力将更具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第三,培养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意识。通过思考和讨论社会问题,学生将意识到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形式美的呈现,还承载着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利于激发其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使之成为能够通过艺术表达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第四,推动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可。社会对于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通过培养具备思政素养的美术设计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艺术才华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这样的融合还能够使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更贴近社会需求,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参考文献

[1]魏晓芳.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中传统文化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9):86-88.

[2]沈美娟.职高美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12):77-81.

[3]王芳芳.“立德树人”背景下油画教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新美域,2023,(12):154-156.

[4]吴琴琴.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的改进与优化[J].亚太教育,2022,(19):51-54.

[5]何磊.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2,(11):25-27.

[6]陈秀丽.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22,(01):76-78.

梁红,女,1986.9,壮族,副主任,讲师,,本科、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