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策略
罗彦桃 徐象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彦桃 徐象,. 探索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策略[J]. 中国教育探索,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摘要:
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而校本课程的构建则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明确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同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农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本文系农村学校劳动项目校本化开发与研究(2022年度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立项书号:2022012494

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如何构建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探索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劳动技能教育与校园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践技能,为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整合资源,完善体系

构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对农村学校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五个一”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整合一批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校资源优势,设计不同学段、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第二,构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机会。第三,建设一批具有校园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场所。第四,开发一批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第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我校通过校内外招聘、聘请专家顾问、开展全员培训等方式大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此外,为了提高教师实施新劳动教育课程的能力水平,学校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即每天读一份新劳动教育行动指南(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活动方案、实施记录等);每周听一节新劳动教育教师讲座(包括传达专家报告和课堂实录等);每学期举行一次新劳动教育学科主题讲座;每学年进行一次新劳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包括学科组集体备课和骨干教师引领培训等);每学年开展一次新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包括专家报告和课堂实录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1]

二、强调传承,引领成长

在普通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始终坚持“绿色教育”理念,围绕“绿色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确立了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我校组织团队编写了校园的新劳动教育读本。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从农村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各专题的教学内容,都以“生活中的新劳动”为主题,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农业生产劳动”“服务生产劳动”“创新创业劳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绿色文化熏陶学生,以劳动文化引领和感染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劳动氛围。如,教学楼走廊张贴的“让劳动成为习惯”标语,校园内各角落张贴的有关劳动教育的宣传报告;定期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每个月组织开展“劳动与我们同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等等,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三、联系内涵,明确思路

二十四节气既是时间系统,又是蕴含着丰厚意蕴的生活传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再创造”,挖掘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领域的功能和价值,指导学生探索快乐生活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怀。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三要素为主体的全员劳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方式,在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更应该了解瓜果蔬菜如何种植、如何成长,要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艰辛。因此,教师要用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并对作物的成长有所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所包含的民风民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都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能够成为良好的校园劳动教育平台,能够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给出了本区域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劳动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构想:以课堂为中心,自行编写校本教材,开设特色劳动实践课,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把学习劳动知识和掌握技能视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让学生们在深入的体验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思想内涵,确定了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劳动校本教育的基本思想。第一,突出宣传教育。将德育、学科教育、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每个节气来临的时候,开展了一门名为“遇见时光中的中国智慧”综合性实践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节气知识”“节气体验”“节气探索”。“节气知识”包括节气三候、节气农谚、节气诗词等内容,让同学们认识节气知识,积累传统文化;“节气体验”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节气的农事、饮食、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同学们积极参加有关活动;“节气探索”课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节气蕴含的科学道理。第二,要遵守时令。一年之中,农事活动由耕作、播种、灌溉和施肥等一系列活动构成,因此,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必须随着农时变化而进行。根据“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自然法则,精心策划“春耕节”“芒种节”“秋收节”“冬藏节”四个主题的活动,通过对节气文化知识领悟,展示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们感受民族的劳动智慧,实现技能的发展目标。第三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学生带到劳动试验田中,让学生体验播种、浇水、施肥等过程,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真实体会到各个季节中的劳动场景。我们还制作了“二十四节气试验田记录单”,让学生根据提示展开科学探索,组织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品种选择、植株间距、种植成本、肥料使用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并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劳动技能。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校本课程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针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构建策略,充分调研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所面临的困境,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真正起到推动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刘国飞,张莹,冯虹.核心素养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6(3):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