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研究
孔凡丹 郑丽颖 吴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孔凡丹 郑丽颖 吴娟,.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465.
摘要: 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作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然而,该课程目前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充分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不仅需要与时俱进,还需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水利工程人才。本文基于专业认证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DOI:10.12721/ccn.2024.157465
基金资助: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0BE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Y2023017)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通过系统的标准和评估,提高工程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具备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水利工程制图作为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表达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然而,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显得滞后。当前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等方面面临挑战。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一套完整的思路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如何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全面而系统地推进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最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适应力。

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现状分析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作为水利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绘图技能和工程表达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课程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首先,课程目标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绘图技能的培养,未能充分体现与实际工程项目需求的对接。这导致学生虽掌握了基本绘图软件的操作,却缺少将制图技能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课程内容上,传统教学侧重于静态、单一的图纸设计,而忽视了现代建模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在制图教学中融入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刻理解制图在真实工程中的作用。而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意味着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引入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感受和理解工程制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乐趣。评价体系的僵化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障碍。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多是对绘图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绘图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虽能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却无法全面反映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思路

(一)以专业认证为导向,重构课程目标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重构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步骤,认证体系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目标需重新定位,以适应最新的行业需求与教育标准。课程目标首先要突出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水利工程制图不仅仅是绘制精确图纸,还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与融合。因此,课程目标可以增加学生对整体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的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制图时考虑结构安全、材料选择、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实现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重构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水利工程制图的未来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智能化,课程目标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创新。引入如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实践最新科技,这不仅提高其技术能力,还培养其利用新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课程目标还需融入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理念,通过课程设置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1]

(二)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实践的核心在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这要求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最新的技术和工具,还要贴近真实的工程问题并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得到丰富。选取典型的水利工程案例作为教学模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到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这种直接的参与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图在工程项目中的价值与挑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复杂工程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实践环节是优化课程内容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重,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工具的使用与制图规范。例如,设计课程包括现场模拟或实地考察环节,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测绘和制图,能显著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应把新技术的应用作为课程内容优化的重点。随着BIM技术和GIS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普及,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以反映这些技术的应用。开设专门的模块讲解这些工具的功能和实用技巧,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熟练运用新技术做好准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必须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具备应对未来工程挑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优秀水利工程人才。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

在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能力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实践的需求。采用项目导向学习(PBL)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布置具体的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制图技能和理论知识,促进其主动思考与合作学习[2]。这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互动式教学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工具,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能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类技术可以模拟真实工程环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制图工作的复杂性和精确性,从而加深对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这种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且丰富的操作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开放性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模块的引入,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定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促进多元化思维的碰撞。自主学习模块则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度学习,使其在某些方面能够提前达到专业水平。      

五、结语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标准要求,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不再止步于表面。通过将教育目标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现代工程标准的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次研究不仅为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工程教育课程的整体提升指明了方向。未来的教育需秉持实践与创新齐头并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跃升。课程改革的成效将体现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上,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立军, 穆浩志, 孙艳芳. “工程制图”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2020, 8: 976.

[2] 刘少东, 马永财, 刘文洋, 等. 工程教育理念在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现路径[J]. 实验室科学, 2020, 23(1): 233-2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