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美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优势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到语言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例如,通过欣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美育的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体验到美的存在。例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
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如善良、公正、勇敢、坚韧等。例如,通过阅读描绘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这些优秀的品质,从而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一)依托教材,充分挖掘审美元素
在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要实现美育,首要的是要将教材的内容活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名言警句、诗词和课文,都是进行小学语文文化内涵教学与美育的很好的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化”的阅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山川河流与爱国之情,感悟一些文本、比喻中蕴含的生命哲学[1]。
比如,在一首《江南》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代诗歌常有音韵之美。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发掘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朗读速度、节奏、感悟等。二是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但是中华传统的审美文化依然历久弥新。千百年来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是因为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邃的。比如,李白在《赠汪伦》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的深刻表达,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从中挖掘适用于现代的理念,做到古今融合,引导感悟文化的美感。
(二)利用课外素材推动语文美育教学
在小学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很难既要完成基础的教学工作,又要有丰厚的美学教育,这会让老师感到很大的负担。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差,所以,在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校外的教学资源,将课堂与校外联系起来,让孩子到课外去体验大自然,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比如,对于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开展校外的实践操作,在春游、秋游等旅游体验中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体验到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语文美学元素,体验到祖国的壮美风光。另外,还可以从课堂之外提炼出美育的因素,比如一些书籍、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近年来,大量的语言纪实文学精品相继问世,呈现出富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例如《古诗词鉴赏》《中国唱诗班》《跟着唐诗去旅行》等书籍。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写一些有关的观后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让课堂语言更具审美性,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上的思考水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课堂语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在课堂中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语言既要符合科学性,还要兼具审美性,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超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魅力。这篇文章在描写西沙群岛海水时写道:“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以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描写海底的鱼儿时写道:“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其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这些美好的语言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感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2]。
另外,课堂讲课语言的使用也格外重要,老师在课堂上的仪态、手势甚至表情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整体形象,在课堂上要保持端正的仪态和微笑的面容,然后利用特色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带有审美意味的良好学习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
(四)创设游戏化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游戏之美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合理的游戏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通过营造有趣丰富的语文游戏教学情景,增加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语文学习,感受语文课堂的多样性和教学美感[3]。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度”的原则,即不能超出课堂的课时,也不能使课堂偏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一般而言,课堂上的游戏情境有很多种呈现方式,如音乐、故事情节、情境设置等。例如,基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设计抽卡片游戏,在卡片上随机设置了语文趣味知识点背诵题目,像古诗背诵,词语的解释,猜谜语等,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答对即可进入下一关,最终的冠军可以获得大奖。通过这样游戏化的语文情景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增加趣味性和思维性,增加语文课堂的美育形式。
结语
总之,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是一项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将美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参考文献
[1] 刘鹏玮.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教学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7):2.
[2] 曹中玲.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研[J]. 2021.
[3] 彭锦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结合方法研究[J]. 求知导刊, 2021(13):2.
[4] 李茜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