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中切入点的选择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以及阅读和写作的细化目标,通过选取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教学的实际任务。无论是文字的阅读还是自主性更强的写作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可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引导学生对阅读或写作的素材与内容进行初步感受和了解,通过生动的引导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的必要性
参考现代的教育观念,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其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基础,对课程进行合理地安排,保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中,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一般而言,小学是一个巩固根基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把语文的根基打牢,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以这一点为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框架的层次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习惯。无可否认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太过僵化,只注重应试的内容,这就极大地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压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的理解,写作的能力,往往是“无从下笔”,“提笔忘词”。以这一点为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应该紧紧把握好教学的要点,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准、写作技巧进行充分的考虑,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二、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一)以积累性阅读助力写作教学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思想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信息采集、内容构思、文字表述三个阶段。从此处可看出,“信息采集”是写作的开端,只有信息采集足够多、足够全、足够细致,才能为内容构思奠定良好基础。此时的“信息采集”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积累,在积累中捋顺写作思路,进而逐步构思,完成写作创作。语文阅读与写作是不分家的,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为此,教师需要重视以积累性阅读助力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阅读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还需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写作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例如,“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练习时,教师鼓励学生开展积累性阅读。不仅要将教材中的《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进行有效积累性阅读,学习文章的整体布局,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更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愿你慢慢长大》《安的种子》《寻找鱼王》等课外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提高,在阅读中发现快乐,找到精神寄托,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一来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字句,学习更多写作技巧;二来可以以美文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来利于学生进行作文仿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做好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转换。
(二)找准阅读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
一体化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在同种教学背景和要求下实现学生综合性的培养教育效果。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本身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两部分内容。教师在两者融合教学时需要找准结合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以阅读促进写作与以写作完善阅读的学习状态和融合性学习流程,促使一体化的培养效果在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中得以有效达成。在切入点选择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选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盘古开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神话故事的典型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进行基础的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的经验自主进行阅读,同时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让学生讲一讲所了解的盘古开天地的相关故事或与盘古相关的其他神话人物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书写一篇以神话故事人物为主题的短篇作文,通过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一体化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跳出课本固定内容之外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其主观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知识层面、知识学习范围得到了拓展,其在知识学习中的收获感以及对知识本身的价值会产生更加正向的认知,最终激发学生更好地投入持续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并且进入难度更大的阅读和写作学习环节。
(2)注重所选切入点的发散空间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针对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和实践推进。例如,在小学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课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拓展空间的特征,在写作阅读相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联想以及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确立一个故乡中具有代表性的物件、人物或环境等多方面的主题,鼓励学生按照阅读过程中所激发出的思乡之情,结合个人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用多种不同的题材对故乡的景物以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进行写作描述,让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衔接过渡更为自然,有感而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训。为了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通过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我的故乡”为个人参与阅读思考和写作训练的主题,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以及情感状态,对比课文中作者所表达出的对故乡杨梅的爱,思考作者爱杨梅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随后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感受和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进行表达,促使学生激发个人的主观情感书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故乡为主题的作文。当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完成具有发散性的学习任务后,不仅有利于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步锻炼,也有利于开发其写作思路,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这也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宏观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在层次和效果上都能得到提升和优化。
(三)培养学生仿写能力
对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而言,语文阅读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词汇所表示的意义上。在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上,老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培养他们的仿写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指导学生对课内教材的正确理解,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展开自己的发挥和想象力,让读写互动的阅读教学课堂得以有效地实现,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仿写就是对自己所读的文章中的句式结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临摹,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这也是对孩子们进行学习和学习的最好时机,在孩子们从阅读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仿写的过程扮演着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内的资源,并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并且要让学生学会仿写文章中作者所使用到的句式、词句、写作手法等技巧,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案例中进行临摹写作。
(四)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教学效果的稳步实现,不仅需要有适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更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兴趣是获得成功的良好开端,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产生兴趣后,其会自然地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去积累,去创造,进而提升相应的能力。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样适用此言论。小学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启蒙期,语文学科涵盖大量的多样化知识,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组成模块,一个是阅读,另一个是写作,若将二者联合,助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那么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将一直保持,学习成绩唾手可得,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的将顺势实现。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采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例如,“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性特点提供丰富且有趣的阅读材料,一来可以以新颖的阅读材料展示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二来可以借助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内容启发学生写作思维,激发学生动手写作积极性。
三、结语
听说读写作为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和成果的统一。因此,阅读的形式可以是听或读;写作的形式可以是说或写。至于采取何种方式,教师要根据所在年级、学业基础、兴趣爱好等实际学情,课文的题材、体裁等文本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技术手段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和运用,把多样性的阅读和多样性的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更多样性的活动中发展写作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J].新教师,2023(1):1-2.
[2] 王赛洁.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界,2022(30):38-40.
[3] 张彩荣.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与促进[J].新教育,2022(3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