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病,发病率极高。随着两种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两种疾病的共病率日益升高。有统计学数据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0%同时存在原发性高血压。也有研究[1]指出,与健康正常人比较,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升高2倍,同时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性升高4倍。高血压还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变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及时发现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区别,还可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基于此,本文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选取本院确诊单纯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设为单一组与合并组。单一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大小区间55-80岁,均值(67.71±5.49)岁;高血压病程长短0.5-12年,均值(6.37±4.22)年。合并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大小区间55-79岁,均值(67.40±5.43)岁;高血压病程长短1-12年,均值(6.55±4.29)年。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病程对比,比较数值显示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高血压疾病满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2)2型糖尿病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诊断标准[3];(3)患者均具备正常沟通、理解以及认知能力,可全面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检查显示异常患者;(2)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患者。
1.2方法
患者均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每间隔半小时进行血压测量1次;至夜间10点钟后,每间隔1小时进行血压测量1次;直至次日早上6点钟,每次血压测量均需记录测量结果。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指标,包括24h舒张压、24h收缩压、白天舒张压、白天收缩压、晚上舒张压、晚上舒张压、白天舒张压负荷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晚上舒张压负荷值、晚上收缩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合并组患者的血压指标水平均高于单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比较(n=例,x̄±s)
3.讨论
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可充分反映患者24小时的血压水平以及血压变化,可为临床确诊、治疗高血压提供客观评估依据,还可在靶器官损害、预后情况评估判断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有研究明确指出,相较于常规偶尔测量的血压水平,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更好的反映患者身体状态与血压变化,更详细的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常情况下,人体24h的昼夜血压变化是昼高夜低现象,呈双峰一谷现象。夜间血压水平往往比白天血压水平低10%以上。这种血压节律变化和人体自主神经的心血管系统调节情况息息相关,还可在保护人体心血管正常结构以及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研究指出,与单一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不良现象,患者的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失常程度更明显,其主要表现是24h血压节律异常改变。患者的全天各个阶段血压水平会有较高的波动幅度,尤其是患者的收缩压水平。人体血压具备昼夜节律性特点, 夜间血压水平下降,清晨苏醒后血压水平立刻升高。因此,患者清晨苏醒后,血压升高并呈血压晨峰现象。临床发现,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是早晨和上午,这和血压晨峰高发时间段一致。而血压晨峰的发生原因与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相关。清醒前后,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显著增强,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增多、心输出量迅速增多,心率水平迅速加快,所以患者的晨起血压水平迅速升高。
由上可知,明确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指导临床针对性的治疗疾病,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冬儿,李忠,唐文熙,等. 中西部农村两县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医学与社会,2020,34(5):10-14.
[2] 曲歌乐,张仲迎,李耘,等.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20,20(6):560-564.
[3] 易吉秀,张艳芳,凌冰. 2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8,47(4):52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