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能否发挥指导作用,有序推进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初中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决定着初中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发展结果。二十一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推广价值越来越高,生物教学的具体要求越来越多,教师需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观念,应在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强化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不断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下足功夫,设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尤其是要深入渗透环境教育,让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魅力尽显,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教学与时俱进,环境教育全面渗透,使初中生关注到了社会环境问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能够突破自我,并且挑战自我,有效学习生物知识,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具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实践方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融入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的环境问题值得学生思考研究,以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积极加入环境保护活动中。及时将环境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非常必要且关键,合理挖掘教材内容,传递给初中生环境保护的关键信息,使他们的环保能力随之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学《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内容时,通过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视频资料,或者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巨大冲击。另外,可以结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模块,以联合教学的方式直接呈现我国环境现状,促使初中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勇于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职责。
(二)联系实际生活,融入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常常采用植树的方式净化环境,绿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温室效应,使人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等。教师可以列举这些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具体原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讲一些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如过度砍伐森林,直接造成了水土流失及沙尘暴;排放污水废水,使水污染变得严重,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遭到威胁,且水资源十分短缺,不得不在污染问题的科学治理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鼓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针对环境治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环境教育的渗透潜移默化,能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初中生的生物常识、环保意识等,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能力,课堂教学质量更高,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意义重大。
(三)引导学生实验,融入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融入环境教育,也应遵循课内渗透、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予初中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缺点,积极改进不足之处,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实践习惯等,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生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环境教育的作用突出。教师应该尊重初中生的主体意愿,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水平、求知心理,开展一些有趣的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的自信心。比如,通过划分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培养一些植物,并且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提交观察报告,展示学习成果;再如,布置一项作业任务,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水污染情况,搜集相关数据,参考相关资料,在报告中对水污染的有效治理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探究实验收获颇丰,可从内心深处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充分了解不同的环境问题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后,自觉行动,保护环境,发展成为爱学习、高素质、强社会责任感的人。
(四)开展竞赛活动,融入环境教育
生物教师不妨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不论是课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都是为了学生巩固应用环保知识,充分活跃主体思维而开展的。教师观察学生的环保行为,评价他们的活动表现,直接增强了初中生的环保信心。实际竞赛过程中,初中生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挑战自我。可以考察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如世界环保日、植树节等,再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鼓励学生研究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交流讨论合适的治理办法。另外,可以定期办黑板报或者报纸,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班级学生的保护意识,充分了解环保知识、环境知识后,他们会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行为习惯,长期地坚持下去,牢固树立人人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不能用单纯灌输知识的方式向学生生硬地传授,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教师要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水域,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老虎、山羊、兔子、鹰、青草等,演示食物链的成分,体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活动的方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补充教材内容,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参与环保活动的浓厚兴趣,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得环境教育的渗透更加全面,课堂教学的过程异常精彩,能够满足更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他们的主体优势。生物教师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始终坚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及因材施教的原则,耐心指导初中生学习生物知识,思考环境问题,自觉保护环境,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帆风顺,学科成绩随之进步,核心素养随之提升,今后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份子,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而言大有助益。生物教育有效联合环境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成功开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初中生熟练掌握环保技能,养成环境保护的好习惯,才能够为美好家园的创建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岚.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 贵州师范大学.
[2] 李向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69).
[3] 叶树梅. 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