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路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需要对电路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制定,确保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有效结合,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研究,对教学团队加强建设,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教学资料不断完善,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1]。其次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反馈情况,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其中反馈信息不仅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答疑及作业等环节,对课内改进循环予以构建,还包括了学生课后线下作业交流和线上学习信息等环节,对课外改进循环加强构建。因此可通过上述两种有效教学改进循环模式的构建,为后续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另外需要基于课程目标达成效果进行评价,对年级循环进行有效构建,在下个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措施的实施,对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因此在电路基础理论教学中,针对上述各环节,可积极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基础测试和简单答题;在学生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线下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对有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进行摸索。因此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在工程实际电路教学中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工程电路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电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信息、电子及电气专业等内容,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概念较多,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应的数学基础及物理电磁学等知识加强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例讲解中,应使工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加强结,并在课程考试环节,将以往的理论及方法考核模式进行完善,引导学生对实际物理现象及工程问题加强思考,对实际问题解决办法进行积极摸索。最后需要使授课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2]。
在电路理论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对授课技巧进行了解和掌握,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对学习资源及信息进行及时获取,其次现阶段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对信息进行获取,同时更习惯利用碎片化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对移动网络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所以基于工程认证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及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二)正向激励与负向反馈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正向激励及负向反馈进行正确运用。作为反馈教学方式,负向反馈可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对教学题型进行设计,并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反馈进行收集,通过翻转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在限时训练中展开积极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可采用柱状分布对每道题答题结果情况进行直观呈现,使学生能够对自身学习情况,及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效及时了解。另外通过负向反馈的合理应用,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正向激励,使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通过正向激励与负向反馈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内容合理增减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使师生、生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3]。在以往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加强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但同时讨论过程中会对知识传授效率造成一定影响,主要由于学生发言及反馈无法保证正确性;教师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对学生相关知识点讨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所以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在确保课堂教学知识讲授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成效进一步提高,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交互时间增加。同时针对有限、固定的课堂授课时间,需要对传统讲授与混合教学模式运用加强研究,对互动时间节点进行合理分配和设计。另外可将减掉的课堂教学内容放在学生课外复习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慕课、微课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
结束语: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对教育质量内涵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高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建设,使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同时在教育认证活动中,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工程教育体系认证的有效融合,在电路基础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能够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进而使高校就业率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丽莲, 席志红, 项建弘,等. 基于"电路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08):163-164.
[2] 李晓冬, 李淑明.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19, 000(007):112-114,136.
[3] 朱勤. 混合式教学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 2019, No.511(17):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