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学发展迅速并成为很受欢迎的学科。《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在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经济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师生缺乏互动,案例、数据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等。因此,认真研究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改革,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部分高校教师,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在讲授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往往是照本宣科,数据陈旧,案例较少且无法得到深入全面地分析。
(二)课程难度与课时安排相矛盾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体系庞大、课程内容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然而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经济学接触较少,很难达到该课程的要求,导致课程较难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到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方法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较好的数理知识。大部分学生需要较多时间补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分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精力都花费在讲授课本知识,导致核心课程课时不够,案例教学内容较少,最终学生无法深入学习。
(三) 教学方法陈旧
《微观经济学》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合理的沟通与互动,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同时,授课过程中其讨论的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很难做到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
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将教学的内容全部录在PPT上,教师盯着PPT照本宣科,学生望着投影幕布,忙着做笔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由于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整个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目标不清晰
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重要保障是教学评估。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往往按课本的章节内容制定,认为只要掌握了课本知识,并通过考试就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考核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认为只要能及格就可以。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以及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创建实践性教师团队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可以建立实践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对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团队可集体备课,分享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地调研学习,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同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邀请企业家加入实践教学团队。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可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交流,相关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都可上传网站供选课学生下载,相关学习资源网站链接也可提供给学生学习时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可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另外,教师可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还可采用情景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和数据分析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当前的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等内容融入课堂,而且要鼓励学生了解并关心当前的经济形势并学会分析经济问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类报刊的热点专题,并在课上进行热点问题讨论和经济现象分析。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其分析能力。经济学离不开指标数据,教师在授课中要训练学生查阅资料和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四)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首先需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要有可实施性、科学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观经济学教学不仅是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次,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在教改环节中也极为重要。教师应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政策环境等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我国本土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微观经济学课程应用较强,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结语
经济学类课程是一个内容庞杂的体系。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本文在分析国内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煦.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08):79-80.
【2】贺卫,刘君,赵君丽. 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6(02):153-155.
【3】唐丽君.高校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农家参谋,2019(09):164.
【4】彭现堂.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2014(09):104-105.
【5】陈会玲,夏佐铎,魏世勇.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J].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06):77-80.
作者简介:
1.黄译莹(1986-),女,硕士,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2.许慧馨(1981-),女,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