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虽然人们在有意识改变生活习惯,但各种慢性病如肿瘤、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是越来越高。近年来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中国新发癌症达4285033例, 有多达2865174个癌症患者死亡,癌症的标准化发病率为201.7/10万,中国人群累积癌症发病风险达37.4%[1]。本文主要论述肿瘤姑息治疗的问题。越来越多肿瘤病人经过先进的治疗达到长期生存,但是疾病总有一天会发展到任何医疗手段都已失去帮助的意义。此时,摆在包括患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等所有参与者面前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是默默等待,亦或是给予姑息治疗?
姑息治疗仅用于不能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姑息治疗的目标是不论疾病的阶段或是否需要其他疗法,尽量预防和减少痛苦,并为患者、家庭、护理人员提供尽量好的生活质量。姑息治疗可以从肿瘤诊断即开始,与控制疾病延长生命的治疗同时进行,并能促进患者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研究表明,将姑息治疗及早参与整合到癌症治疗中,尤其是在医疗的早期阶段,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包括最终生存率,生活质量,症状强度[2]。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发现,予胰腺癌同期护理(实验组)及普通干预(对照组),同期护理的实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及各种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同期护理干预主要是从同期健康教育、心理、住院护理,和延续护理等为患者提供具有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通过同期护理干预,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降低负性情绪的影响,也提升家属的重视,多陪伴和安慰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关爱,改善胰腺癌姑息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3]。 其实姑息治疗是坚定生命的信念,把死亡当做一种正常过程,既不促进死亡也不推迟死亡,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减轻其疼痛及其他痛苦的症状。
现实常有如下误解:认为姑息治疗方法是放弃对于生命的挽救,是对生命的神圣的漠视,甚至是侵犯患者生命权的行为。姑息治疗是否真与生命神圣背道而驰呢?并非如此。首先,姑息治疗的实施对象并非一般的病患,其中的临终关怀则是针对即将寿终正寝的老人或目前医学技术水平无法让生命逆转的患者。且姑息治疗并非对生命的置之不理,而是强调尽量去除患者的躯体痛苦、精神恐惧,提高生命质量。面对生命即将终结而不可逆转的现实时,姑息治疗才是最佳选择。故此,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姑息治疗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道德上讲,减轻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恰恰是行善的行为表现[4]。
姑息治疗要充分尊重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随着社会和医疗的进步,特别是人权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发达国家公民更强调对自己身体的知情权和决定权。但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临终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完全知情同意权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同。其实,姑息治疗能在减轻患者肉体痛苦的同时,注重“心灵”、“精神层面”的照护。心灵的痛苦又不是目前发展创造的药物所能解决的。此时所需的是全方位的呵护、系统的关爱。所以,姑息治疗追求的是让患者在最后阶段的生命得以升华,这不是简单的生命的守护,而是更高层次的生命爱护。
姑息治疗并不等同于安乐死。安乐死受到争议的原因是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人不能处置另一个人人的生命权。而姑息治疗是在尊重患者生命维持的同时,考虑如何尽量减轻其痛苦,兼顾生命尊严,重点是如何让临终者的最后一段路走得更好,并非简单为了减少痛苦而终结其生命。美国兰德中心临终关怀主任乔安娜曾说:我们必须改变对死亡的态度,采取平静和安详的态度,而不是恐慌和阻力,以便更多的人会放弃使用心脏起搏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鼻饲法和其他方法来维持不稳定的生活,使他们的身体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生存状态的最后阶段的生活 [5]。临终的患者拥有尊严体面地死去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种权力。
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5,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且80%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6]。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对其需求的无限性,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需求使追求“效益”将成为未来医改的必然驱使,让医疗资源在我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配置是目前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仅有稀缺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临终者将濒临死亡,即使采取任何治疗也无法挽回生命和健康。我们不得不审视积极治疗和姑息治疗的效益价值。临终关怀机构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发生的费用,不仅远远低于普通医院,而且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服务,却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更加专业和高效[7]。姑息治疗不仅可以让对应的患者得到目前最好的照护,而且花费少,人人都能享受的医疗权利。并且节省下来的大量资金及医疗卫生资源可以投入到其他需要方面,给予更多确实需要救治并能取到确切疗效的其他患者身上。
姑息治疗是肿瘤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组成成分,更体现了现代医学从“治病”到“救人”这一理念的飞跃式进步。近年来国内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最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传统的机械的医疗目标是治好病,而不能满足患者、家属的人文需求。姑息治疗才是目前对生命、精神尊重的最重要方法,并且需要从诊断开始整个过程均需姑息治疗参与。
参考文献
[1]孙庆晏.同期护理干预改善胰腺癌姑息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2志,2019,42,90-93.
[2]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临终关怀的法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2017年第38第6A期(总第574期).
[3]尤吾兵.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辩护[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30-32.
[4]袁延东,毛坤,袁岳沙.我国医患关系紧张背后的医疗体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4,18(9):60-62.
[5]史宝欣.关于临终关怀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06(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