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并在对知识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对外界问题的解决能力。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利用知识的学习,来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并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一)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指导
小学语文课本是经过教育界的研究人员精心挑选、认真研究后洗择出来的,它对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的形成具有非学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埋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语言材料中发报出的“心理健康”因素,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迪与思考。所有积极的、深入的教育进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还能让他们体会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 满足时代现实需求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老师都是单独授课,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互动,造成了各个科目的相互孤立,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各个科目间也有了整合的需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比如:认识、情绪等,然后调整好自己的矛盾心态,把心理上的正确识放在对某种事物的分析之上,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和人生价值观来看待事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的分析事情,更好的解决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在当前,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是一个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时代的现实需求。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策略
(一) 深入发掘心理健康的相关素材
在目前的小学教科书的编写中,编者其实已将大量的生态性教学内容纳入到教科书中,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情绪,体味到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人和事物所蕴含的积极情感,以及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应该怎样转变观念,迎接因难,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的文章,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许多道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数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发现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素材,并适当地在课堂上使用,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比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老师要求学生从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中了解鲁滨逊怎样在荒岛上艰难求生,并能以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困难,通过对文章中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的句子进行发掘,指导学生去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鲁滨逊的坚初不拔的性格学习,寻找更多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各学科的整合提供一个基本的突破口。
(二)锻炼学生心理健康能力与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同学能够在心中将自己的想法说的很好,但在说出来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的失误,这其实就是因为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上,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锻炼。比如,可以进行口头交际活动或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接着,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引导工作,这样才可以为口语表次能力较差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学习信心。当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小学课程的开设中,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些合作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和同伴的沟通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既要关注个体,也要关注其与同龄人的互动关系。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助,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这样不但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社会技能,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 通过多元评价,激发探究未知事物的情感提高自信心
学生自信心在新课改后,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货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有助工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还能使得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评估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多元评估实质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评估。如果学生能够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进展,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尽量地去克服,进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人文性质,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体现“人本”。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认识到课程内容是如何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要在深入挖掘学科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薄弱,因此,在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他们的人格心理的保护,从而推动他们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J].互动软件,2021(10):3664-3665.
[2]刘洋.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3):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