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探析
仉慧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仉慧卿,. “精准扶贫”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探析[J]. 哲学研究进展,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093.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哲学意蕴丰富、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精准扶贫”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升华,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析“精准扶贫”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精准扶贫;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DOI:10.12721/ccn.2021.157093
基金资助:

总书记在谈到扶贫工作时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最新成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概述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二、历史唯物主义主旨下的“精准扶贫”精神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内涵要求。

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虽然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但是并没有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于2013年11月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内涵要求。

“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的客观环境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的同时,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在主观世界符合客观实际,充分把握生产发展规律的这一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在提出这一正确理论后,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3%,降低到2018年底的1.7%,全国农村贫困人口7年累计减少8239万,最终更是在2020年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充分体系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作为方法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三、“精准扶贫”理论体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因密码。

唯物辩证法将自然界看做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依赖着,制约着。因此,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现象同周围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选择。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比如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组织行政资源缺乏,人力资源缺乏,乡风民俗的负面影响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端等等,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导致贫困地区陷入如此境地。

“精准扶贫”将这些因素作为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并制定了多项国家政策和举措主导推动扶贫工程,推进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措施,从政府拨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基础设施建设,农房的改造,旅游产业的发展等多措并举,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辩证法把自然界看做不断运动和变化,这要求我们观察现象不仅要从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去观察,而且要从它们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确扶贫的工作上必须具有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贫困地区的状况,将当前的短期脱贫任务与未来的长期致富任务相联系,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作为立足点,把未来的长远性目标作为战略支撑。

社会主义本质和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人共同富裕,短期脱贫后,农村是否能不再返贫,保持持续发展,这需要通过发展的与运动的眼光找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培育新增长点,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性转型的制度环境。通过体制创新,优化制度顶层设计,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等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等,解决精准扶贫中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把解决群众当前具体困难与长期致富的保障性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在重点帮扶方面,我国针对各贫困户的实际状况,综合判研致贫的各种因素,进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扶贫措施,对准重点贫困地区和对象精准发力,有助于短期内突破重点问题,实行靶向式扶贫。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统筹全局,科学辩证的思想,这为当前紧锣密鼓的扶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既抓住了脱贫的重点要点,又关照到农村的全面振兴。

总之,“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深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诸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因密码,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且在不同层面丰富和深化了相关的理论认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扶贫脱贫的“精准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结合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新问题新特点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属于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精准扶贫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及其时代意义.韩亦菲;王宇翔.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9.

【2】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意蕴.许博.经济研究导刊.2019.10.

【3】论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蕴含.古培霖.知识经济.2019.03.

【4】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杨增岽;张琦.贵州社会科学.2018.03.

作者简介:仉慧卿,1978--,籍贯山东省菏泽市,汉族,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