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科学普及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明确科学的教学目的,合理地选用教材,并进行全过程的设计。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幼儿为中心。这些活动应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相结合,适应群体发展,从而实现对孩子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活动要具有发展性
活动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所安排的活动,若不能有效地训练幼儿的能力,只能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活动,这样做,对他们的成长是无益的,不会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幼儿园里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们天天观察植物的成长生长情况,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植物的成长历程。
(二)活动要具有趣味性
相对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强烈的情感色彩,缺少有异性,认知方式主要是模仿,认知行为是表象,思维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年龄较大一点的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能对事物的表层和简单的原因以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作客观的逻辑基础来进行评判和推理,并逐步形成某种抽象的归纳。所以,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应使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以引起其兴趣,通过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应具有开放性
为幼儿创造一个开放式的作业环境,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各种探险的乐趣。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探索线索,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活动。同时,老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激励,让他们对各种活动作出不同的评估,使他们能够从各种活动中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避免他们的思想被束缚。
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策略研究
(一)规范创建科学教育活动环境的程序,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
从幼儿园开展科普教育的环境建设历程可以看出,由于缺少标准化的教学程序和可以利用的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导致了目前的环境营造工作的分散和混乱。因此,本文提出了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规范化进程。提高环境建设的整体品质,必须从正确的指导和观念出发。
(二)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探究环境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师观点和幼儿观点,把幼儿主体的发展摆在首位。遵循科学与教育性、主体与选择性、探索与操作性、启迪与层次性、全面与兴趣等原则,建立有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学习情境。科学教育环境的预设目的与效果,必须以幼儿的人生经验、时代背景、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近期发展地区为指导。此外,在创设时,要预先设定幼儿的参与及互动,并对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及所期望的解答进行分析。所以,幼儿园老师要从所创造的内容出发,对幼儿参与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使之真正地做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其次,幼儿园老师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从目标设定、前期准备、幼儿参与、最终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规划。在本课程中,我们把幼儿所面临的问题与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预先设定解答,以确保每一位幼儿的独立探究。
(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幼儿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幼儿在见到自然现象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探究的愿望,并在探究中发现了问题,并采取各种方法来解决。所以,在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并针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促进他们的探索行为。比如,老师们可以为大班的孩子们设计“有趣的话筒”。游戏的开场是儿童歌曲《Call》,接着,老师就会向小朋友们提问:「要不要自己打电话,让我们彼此通电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朋友制作了各种颜色、长短不一的话筒,其中一部分是中空的,另一部分是用布条填充的,上面还画着一些“小问号”。老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时,要对幼儿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当话筒安装好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弹奏话筒。同时,老师也会提问,让幼儿产生这样的想法:话筒有趣么?你在试了话筒之后,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在制作和弹奏话筒时,幼儿自己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例如:为何空心棒可以传递声音,而实心棒却不行?通过对各类问题的解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四)在活动中适当的渗透科学知识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是提高幼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一旦幼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去探究一些科学的现象。比如,教师要求每位幼儿准备一只玻璃杯,把里面的水倒满一半。与此同时,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一件小物品,包括小石头,玻璃弹珠,塑料,树叶,花朵,橡皮擦等。老师让小朋友们在一个大圈子里站好,让他们把自己的水杯和东西放在自己面前。当孩子完成后,老师会引导孩子把物体放在杯子里,让他们看物体是否漂浮或下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说是由于浮力的作用。如果一个物体的重力大于其浮力,那么它就会下沉,反之,则会飘浮。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明白,当他们洗澡时,浴缸中的水已装满,而他们自己却可以坐着或站着,而不会浮在水面上。尽管孩子们不懂这些理论知识,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他们就会了解“沉”和“浮”是怎么回事了。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留意到相似的现象,并把它们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的理解是有益的。
结语
总之,在新的环境下,科学地进行活动教育的设计和指导,必须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适当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营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通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高宏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尝试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10):39-41,47.
[2] 杨卫红.谈谈幼儿园科学教育如何开展[J]. 中 外 交流,2017(4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