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化,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正步入一个亟需变革的新阶段。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如何探索和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教育领域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将从当前教学现状的细致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如何科学地调整与优化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多样性与活力
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教学模式的僵化与缺乏创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教学过程往往偏重于知识点的单向传授和习题的重复训练。课堂上,教师成为信息的主要输出者,而学生则陷入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和潜能。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同时,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作业压力沉重,阻碍学生多元化发展
另一个显著问题是学生面临的作业负担过重。为了应对考试和提高成绩,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书面作业,这种“量胜于质”的策略非但没有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大量的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限制了他们参与其他有益活动如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平台,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为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与资源支持。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
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段生动的动画视频作为课堂导入。视频中,可以展示一个小朋友分蛋糕的情景,通过动态演示如何将一个完整的蛋糕均匀地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的概念。同时,视频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小动物们争抢蛋糕的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数与整数的关系,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引入生活元素,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它们。此外,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还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校园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多边形区域(如操场、花坛等)。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来计算这些多边形区域的面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熟悉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等),然后分别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最后将它们相加得到多边形的总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准确地分割多边形以及如何利用已知条件简化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在“双减”政策下,优化作业设计成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往往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困境。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应注重作业设计的“质”而非“量”。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的作业题目。这些题目应能够覆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通过完成这些高质量的作业题目,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避免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题目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以“小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题目。首先是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0.5+0.3=?”、“1.2-0.7=?”等用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然后是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如“3.67+2.89=?”、“5.12-1.45=?”等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后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小明买了两支笔分别花了2.5元和3.7元他给了商家6元请问商家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的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小数加减法能力还涉及到了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业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的精细调整与优化,是通往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双重飞跃的关键路径。通过实施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作业设计等策略,我们不仅能够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创造力,还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赖丽华.浅析“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提质减负[J]. 试题与研究,2023(32):49-51.
[2] 金奎,章昀.立足素养重思维 减负提质重基础——2023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评析[J].中学数学教学,2023(05):70-73.
[3] 汪智勇.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教学策略分析[J].山西教育(教 学),2023(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