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深人推进与落实,逐渐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其中,生活化教学将使课堂更具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秉持创新观念,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助力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努力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误解生活化教学的真正目的
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全面地发展他们的学习行为。针对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所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体验生活”。但是,我国的某些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只将“生活”当作一种人生的教育方式。在此意义上,教师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性;其次,将生活视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而忽视了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学习的真实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误区,过分强调形式,导致了学习者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学习成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二)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们看似认同以生活为导向的数学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其课程的编排和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多大关系。就算有联系,也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地联系,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多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知识相结合。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引导他们去思考周围的事情,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自主思维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仅仅是一种形式的生活教学,很难使其真正的效果得以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活力
构建生活情境开展生活数学教学,是教师教授特殊需要儿童生活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把生活数学知识巧妙内化于儿童生活之中,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观察、分析、思考,从中感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学习认知,才能够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依据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学习兴趣、能力等,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来展开数学教学,如此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把黑板当成超市,在黑板上画出多种商品,并标出价格,然后告诉学生来超市选购商品,如用15元购买8元的蛋糕或者9元的烤肠等,并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学生迁移学习经验,顺利地列出算式15-8、15-9等。这种依托生活场景所创建的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活力,让他们在具体问题中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调动生活经验,渗透生活化实例
单纯依靠教师来讲授知识点、传授教师的生活经验,而忽视了对听障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动,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数学教学,也就无法真正发挥数学教学对听障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听障学生参与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收集中来,使听障学生真正发挥其课堂主体的作用,或者以生活小故事的形式引出教学内容或组织数学知识点训练,从而调动听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使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启蒙与锻炼。
比如,在“分数”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生活小实例——将一个鸭梨平均分成5份,怎么表示其中的一份?如果再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和5份鸭梨混在一起,其中的一份又该怎么表示呢?这两个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这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分水果的案例,可以引出分数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即将任何事物平均分成m份,可以用1/m来表示其中的一份,这种内容导入方式更加趣味、更加生活化,相较于直接讲解知识点,会更加有效。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形成生活数学化认知
若想确保数学教育的高效、优质以及特殊教育学生能够在生活化数学教育中获得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也就是让听障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和作业内容上,教师往往更加倾向于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题目、试卷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这种理论性、书面性和片面性属性过于明显的作业形式,一方面会造成听障学生繁重的作业压力和僵化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更加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得大部分听障学生只能够“听得懂”、“会做题”,但却“不会用”。因而,在开展特殊教育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课后作业对于听障学生知识巩固的重要意义,以及课后作业生活化、实践化对于生活化数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作用。
比如,围绕“加减法”相关内容来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就可以以实践性的知识应用活动来替代机械化的书面作业,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孩子需要记录购买的物品、价格以及付款金额,并根据家长支付给收银员的现金,计算收银员的找零情况。通过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听障学生逐渐在思维意识中建立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能够逐渐培养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会、在“做”中理解以及在“做”中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是立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的教育,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培智学校的教师应确保每一名特殊需要儿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知识与能力,能更好地步入社会。在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方面,教师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数学教材内容,科学地融入创新理念,创新数学教学方式,使特殊需要儿童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燕.生活化教学观念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4):156-158
[2]周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