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1】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应该挖掘不同语文材料的思想价值,力争做到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我们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时也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减少说教。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前备课,深入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抓住其中可以有效利用的“渗透点”,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一、写景类文章,在练笔中渗透
在部编版新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关于祖国大好河山,壮丽景观的文章,例如一年级下册有《我多想去看看》,二年级上册有《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年级上册开篇有《大青树下的小学》等文章,这一类的写景类文章,以祖国某处特点鲜明的景观为主,行文脉络清晰,结构相对简单,一般比较适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文章后,仿照课文的提纲线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描述自己的所观所感。
以《黄山奇石》为例,这篇文章以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的描写对象,重点突出“奇石”,详细描写了黄山上几种不同的“奇石”,最后收束全文,非常适合仿写。结合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的特点,我在课文结束时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
学习了《黄山奇石》,我们感叹于黄山上奇形怪状的石头,我们祖国疆域辽阔,在不同的省份都有非常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回想自己的家乡,选择一处自己去过的家乡景区,仿照《黄山奇石》的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随后的练笔展示课上,通过展示学生的练笔,班级同学了解了广东、湖南、辽宁、江西、广西、河南等不同省份的风景名胜。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一方面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巩固了学生语文写作水平,同时这样的家乡名胜介绍也能唤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充分发掘了写景类语文材料的核心价值观部分。
二、写人类文章,在课堂探讨中渗透
新教材在文章选择上,不少有关于“伟人”的单元主题设定,有的是介绍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历史先贤的丰功伟绩的,例如《大禹治水》《羿射九日》;有的是描写革命先烈壮怀激烈为民卫国的故事的,例如《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的是描写名人高尚品格的,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不懂就要问》等,这些写人类的文章,写作风格不尽相同,表现手法也各式各样,并且在文章定位上精读、略读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其中各不相同的语文要素之外,依然可以从中提炼出能够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教师把握住这些内容,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课堂讨论的的环节,将神话人物、历史先贤、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起来,让学生向优秀任务高尚品格学习,引导其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文明、和谐而努力。
在《朱德的扁担》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同学一同体会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课堂讨论环节上,有如下对话:
师:朱德同志的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在生活中,你会怎么做?或者在你了解的人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生1:老师,我觉得我们班的劳动委员他做的很好,每次我们值日,他除了安排我们做不同的事情,自己也总是带头干,洗拖把我们都不愿意做的,他都做了,我觉得很佩服他,要向他学习。
生2:我们班杨XX的爸爸是志愿者,上次台风来了以后,他带着我们小区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些小朋友,把我们小区吹倒的树还有一些垃圾清理干净,我们小区的人都给他们点赞呢!
师:是呀,你们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这么多跟朱德同志一样的人存在,为大家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一脉相连,它并不是抽象的无法理解的,而是与实际生活不可分割,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2】在这样轻松的语文课堂探讨环节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体的自我人身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链接起来。
三、叙事类文章,在续编、改编、表演中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道德规范,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大批优秀的叙事类文章,在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支点,触动学生自身的思想转动,以引导学生个人发展,从而促进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确立。
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这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发生的故事,课堂学习中,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预测,预测“老屋”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事情,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预测时,聚焦老屋的品格:老屋已经年迈、破败不堪,每次要倒下却总是会答应小动物们的请求,他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贯穿这篇文章的一条主线。“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在文章的结尾出,设计续编故事的环节,同学们续编的故事五花八门,但都能把握文章的主线,将老屋的美好品质体现出来,引发学生思想触动,帮助其形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再如一年级下册的《一分钟》,非常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上设计“演一演”的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让同学们情景再现了因为守时,不诚信,引发的一系列“焦头烂额”的着急,也在演一演的过程中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入学初期就在语文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悄地融入了课堂。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创新;语文课程是综合性课程,除了文中提及的主要侧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外,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环节同样可以进行发掘和尝试。立足于语文课堂主阵地,深入了解和思考学生所需【3】,提供其生长之路的源源不竭养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撒播于学生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靳亚梦,田夏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思——以教材中榜样人物为例[J].教育探索,2016(9).
【3】魏允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