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河南小麦产量为3802.8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7.77%,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河南省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言极为重要。南阳市镇平县地处中原,为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雨量充沛,降雨较多,是河南重要的冬小麦产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有了新需求,绿色小麦由于有着益于身体健康、无污染的特性,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高,但镇平部分农户对于绿色小麦的种植技术的了解程度较浅,无法充分应用,因此,加强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极为必要。
1.绿色小麦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应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目的是在保证生产效率的情况下,降低环境污染,并提高小麦质量。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的重点可分为下述六项进行说明。
1.1选地整地
土壤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发芽率,影响到小麦最终的质量和产量。镇平县农户应以两个原则来开展选地,一是平坦,二是灌溉便利,由于小麦根系较为发达,对于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强,在生长阶段需要大量养分进行补充,所以农户在选择种植区域时应选择土地肥沃区域进行耕种。
完成选地后,农户应对种植区域土体进行深翻,农户可采用深翻机进行,将深翻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以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消除深埋在土层下方的厌氧菌。
1.2选种育种
为提高绿色小麦的产量,农户应选择优质品种,以产量、抗病性为导向,选择适合南阳镇平的小麦品种。南阳盆地以半冬性早,中熟品种为主,农户可选择西农979,洛麦26,百农207,郑麦7698等通过国审的品种。
选择高品质小麦种子后,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为提高种皮透性,使种子内部形成可溶性营养物质,农户应及时晒种,消除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促进种内二氧化碳排除,提高发芽率。农户可将晒种时间控制在3d左右。为最大限度提高发芽率,农户可使用相关药剂进行拌种,可使用相关种衣剂,比如浓度为50%的矮壮素500g,兑水10Kg,可拌种50Kg。也可使用抗旱剂1号、40ppm萘乙酸液浸种,对蝼蛄等害虫进行防治,以此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目的。
1.3合理密植
播种阶段,农户应筛选出瘪种、坏种以及机械损伤种子,留下粒大饱满的小麦种子。根据镇平县实际天气情况,确定播种日期,通常为十月中旬左右。
播种过程中,为提高小麦产量,应合理密植,确定基本苗数。农户可根据实际气候、地力、品种,使用“三定法”进行测算,参照往年的产量水平和地力水平,实现“以地定产”,再“以产定穗”,最后“以穗定苗”。对于高产地块,通常需要将基本苗数量控制在25万/亩左右。确定种植密度后,农户可采用播种机进行播种,将行间距控制在20cm左右,使用播种机时,应结合播种机的排种管合理控制排种量,农户可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
上述公式中的Q代表播种机的总排种量,D为播种机的地轮直径,φ代表地轮滑移率,为常数,通常取值为0.15。
1.4测土配方施肥
部分农户为提高小麦产量,盲目增加施肥量,以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不符合绿色理念。因此,绿色小麦种植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的检测数据,明确土壤中养分的空缺,有针对性地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行补充,以此节约肥料,实现对小麦的精准营养供应。以镇平某试验田为例,该试验田的土壤营养成分测试值如表1。从表中数据可得知,该片试验田的营养成分整体较为良好,仅有锰元素、铁元素较低,且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因此,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思路,对于此片土壤,应着重添加微量元素,少量使用磷肥,适中使用氮肥和钾肥,以此种形式使得小麦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含量接近理想值,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1]。
表 1 土壤营养成分测试值
1.5减量增效技术
减量增效技术减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增的是小麦品质和产量。此思路下,农户可从施肥入手,在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实行磷肥、钾肥的一次性底肥施加(总施肥量的60%左右),降低施肥次数,以一底一追为最佳。拔节期后再进行灌水追肥,在肥料的选择方面,应以腐熟后的农家肥为主,以商品有机肥为辅。若种植区的土壤pH值较高,为碱性,可适当使用酸性肥料,但使用中应着重注意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水,合理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若采用商品有机肥,应将施用量控制在200kg/亩左右,腐熟后的农家肥施用量在2000kg/亩左右。同时也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肥料,此类生物肥料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肥效较为持久,且微量元素充足,农户可将施加量控制在150kg/亩左右。
1.6病虫害防治
小麦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方式是体现“绿色”的重点。常见的小麦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以及吸浆虫等。本文便以其中的纹枯病和蚜虫为例,探讨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2]。
对于小麦纹枯病而言,应采用农业防治方法,并合理采用生物药剂进行综合防治,以此体现绿色无污染。纹枯病的高发期为初夏,温度在20℃左右时,此时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高,纹枯病蔓延速度较快。此外,枯丝核菌(纹枯病病原菌)会在土壤中越冬,在温度适宜时繁殖。针对此情况,农户可通过农业防治技术,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增强小麦自身的抗病力。同时采用噻呋酰胺或井冈霉素等生物类型药物,按照每亩15g的标准施用,或采用丙环唑以及唑醇类药剂,按照每亩10g的标准施用。上述药剂均为无毒无害药剂,不仅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还不会使得小麦产生抗药性。
对于小麦蚜虫而言,应采用农业、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小麦生长规律,选择抗虫品种,并在拌种过程中加入多菌灵溶液,提高自身抗虫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使用浓度为0.2%的克蚜素500倍溶液,浓度为5%的氯氟氰菊酯溶液按照每亩40ml的剂量进行施加、浓度为3%的啶虫脒600倍溶液按照每亩20ml的剂量进行施加。上述所有药剂均为绿色植保药剂,不会对土壤造成任何污染,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同时,采用天敌防治技术,在种植区域内合理释放瓢虫、蚜茧蜂等蚜虫的天敌。但具体释放数量应结合实际进行计算。以瓢虫为例,成虫瓢虫的日食蚜虫量在100左右,农户应计算田间蚜虫数量,进行统计后释放一定比例的瓢虫。比如每垄存在30头蚜虫,田间为100垄,约3000头蚜虫,仅需释放30—50头瓢虫即可,具体数量应结合实际进行计算。此种方法可有效降低传统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以此体现小麦种植的“绿色”。
2.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可生产无公害小麦,此类产品经济价值较高,且具备一定生态价值,因此,加强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极为必要,技术推广人员可从下列三方面入手进行推广。
2.1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的方向是使得基层农户了解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同时也是农技推广的目标。技术推广人员应加强基层宣传,帮助南阳镇平农户了解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为农户讲述绿色种植技术的优势。具体而言,技术推广人员应始终坚持入户推广,灵活运用推广方式,比如县内的广播站、展示栏,在醒目区域悬挂横幅标语,尽可能丰富投放内容,多样化线下投放形式。
2.2提升带头作用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阻力在于部分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相关技术的优势无法充分理解,若相关部门强制推广此项技术,极易引起农户心理反感,产生厌恶或抵触情绪。推广人员在进行推广时,应避免此类心态的产生。具体而言,可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模范带头作用,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进行推广。技术推广人员可在推广区域内设置示范田或示范基地,切实向农户们演示绿色种植技术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后续收获,销售,向农户们展示绿色小麦的经济价值,通过利益驱动,使农户真正接受绿色小麦技术,切实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成效。以此种形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农技推广效率[3]。
2.3加强线上推广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应用到了许多新型技术,比如现代化农业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等,但部分农户受自身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影响,对部分现代化技术理解程度较浅,无法充分利用。而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有限,无法近距离对所有农户进行经验传授或技术指导。针对此问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线上推广。相关部门可在自媒体App或公众号中注册官方账号,技术人员在官方账号中定期向农户推送技术类视频,或有关于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势、效益等,并结合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搭建线上答疑平台,实现农技推广的智能化。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效率,使农户能够突破时间限制、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学习、了解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同时,为尽可能增加官方账号的“粉丝量”即农户,技术人员可在线下宣传的过程中,制定各类激励措施,比如关注送礼品、扫码送礼品等措施,并教授农户如何进行线上视频观看,以此使更多的农户关注官方账号所发布的视频、文章,最大限度提高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效率[4]。
结论:综上所述,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可进一步增加河南南阳镇平的小麦产量。本文首先从种植流程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又结合镇平县实际农技推广情况,提出了三项推广策略,相关人员可从上述入手,提高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1]李吉翠.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推广策略[J]. 种子科技,2022,41(01):115-117.
[2]张春桃. 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探讨[J]. 种子科技,2022,40(21):28-30.
[3]陈广胜.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建议分析[J]. 种子科技,2022,40(17):63-65.
[4]王娟. 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 种子科技,2022,40(1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