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加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建模能力,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学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指的就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过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和数学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运用数学知识,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奇迹,解决了很多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开展实际问题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就能够对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进行有效的提高,帮助学生锻炼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就能够帮助她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就能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念的描述,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就更加应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二、充分结合实际生活
初中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只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分的挖掘出来。以生活为背景,创建数学知识建模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建模的过程中能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提高。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给学生融入建模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帮助学生培养建模能力。商场中服装每天可销售35件,每件衣服的盈利大概是25元左右。如果每一件衣服降价两元,就可以增加三件的销售量。问:每天盈利1600元需要降价多少元。通过这种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行数学建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更加应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坚持以生为本,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给学生创设建模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初中阶段中有很多知识都能够进行数学建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建模效率和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努力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雪.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1008-1009.
[2]侯亚林,庞留勇.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