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优质高效栽培的关键是科学技术指导。首先应选择优良、高产、抗病虫害、适应当地气候的种苗。其次,要进行标准化种植,使水稻株间距、行距等参数合理,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注意种植密度及增肥、增氮、增磷等措施,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在病虫害防治上,可以采取综合治理,包括硅肥施用、适量增温增水、控制病虫害和草害等措施,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1 水稻种植技术
1.1 旱育壮秧
1.1.1 建育秧大棚
大棚的南北方向为:高2.2~2.5m,宽6~8m,根据所需要的水稻种植面积而定。本田育苗要建高台,比地面高50cm,保证旱育,田间距离较近,可在庭院建棚育秧。
1.1.2 选种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优良、高产、抗性好、适于本地成熟的水稻新品种植。
1.1.3 种子处理
(1)晒种。在播种之前,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完成2~3d的晒种工序,可将种子放在覆盖物或塑料薄膜上,不得直接铺在水泥地上;保持5cm的厚度,经常翻土,以免刺破种皮,夜间收起,遮住土壤,以防霜冻。
(2)盐水选种。盐水的重量为1.13,制作方法:50kg的水,加12.5kg的大颗粒盐,可以用比重计或者新鲜的鸡蛋来检测,最好是新鲜的鸡蛋。准备好盐水后,在加入的过程中搅拌,把下沉的种子捞出来,用水冲洗干净。每一次种子选种后,都要对盐水的比重进行一次测量,以保证种子的品质。
(3)浸种消毒。大约在播种的10d之前机械能消毒工序。方法1:采用25%的氰烯菌酯对种子进行浸泡。选好的水稻,用3000倍25%的氰烯菌酯,按1:1.2的比例,在室温10~15℃下浸泡7d。在浸泡过程中,应定时进行回灌。水温维持在12℃左右,共需要80~100℃的温度进行浸泡。具体做法为:浸泡前一天,在浸种槽旁的空箱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消毒水,消毒水的用量为120%~150%。准备好的消毒剂隔一晚再用。浸种当日在浸种槽的底部放置5cm高左右的支架,随后将种子装入约2/3的编织袋内,以便于浸种、通气均匀,将袋装种子码花垛放进浸种箱内,然后用氰烯菌酯消毒,消毒液层高度应高于浸种袋1cm。浸种时每天要用泵使消毒液定时回水搅拌,以保障种子完成渗透。
(4)萌发。经浸泡后的种子在30~32℃的高温下破胸,80%以上的种子在破胸后再降温至25℃。芽长至1~2mm时,气温下降至15~20℃,待播。
1.1.4 整地做床
提倡秋季施肥,秋季播种做床;春季播种轻耕10~15cm,铲除根茬、捣烂土块,床层要平整、夯实。床土厚度为10cm左右,可采用特殊基质育苗的苗床,适当使用壮苗药剂。
1.1.5 播種
在播种前15d左右进行扣棚,通常从三月十五日起,由南向北以此进行增温和解冻。为了增加隔热作用,还可以用草帘、棉被进行,也可以使用三层薄膜覆盖。第二积温区大约在四月十日播种,在第三个积温区大约在四月十五日播种,第四积温带,四月二十日左右播种。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彻底的处理,并使其萌发。钵式播种,每穴播种3~5个种子,机械播种100~125g,常规育苗播芽种250~300g/hm2。
1.2 整地、施肥
1.2.1 整地与施基肥
提倡秋翻、春耕,先用旱耙或旋耕,再浇透水进行水耙,达到寸水不露泥的平整状态,略显坚实,并可插上秧苗。在翻土之前,隔年施1~2t的肥料。肥料:二积温带地区,一般为磷酸二铵8~10kg/667m2、氯化钾7~9kg/667m2、尿素13~15kg/667m2、硅肥(有效硅)4~6kg/667m2;第三、四积温带一般为7~9kg/hm2的磷。其中,氯化钾6~8kg/667m2,尿素12~14kg/667m2,硅肥3~5kg/667m2。氮肥40%、全部磷、硅肥、50%钾肥作底肥。
1.2.2 追肥
(1)蘖肥。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分蘖肥是在插秧后5~7d,即在水稻返青后,及时施入50%的分蘖肥,以促进分蘖的早熟和低分蘖;第二次分蘖肥是在水稻第一、二积温区第7、第8叶露尖(约4周)、第三、四积温区6~7叶露尖(插苗后3周)施用,并以剩余的分蘖肥作为调控肥料。
(2)穗肥。在拔节期施穗肥,在掀开水稻的主茎上可以看见节,同时,在水稻的主茎上,当穗长在1cm时,可以使用穗肥,即30%的氮肥和50%的钾肥。
1.2.3 合理种植
温度在13℃以上时可进行插秧。在5月15~25日水稻高产插秧期间,应及时完成插秧工序。插秧密度:二、三积温区25穴/m2,每穴插1个钵,或4~6个基本苗,第四积温区每穴30个穴间苗,或5~7个基本苗。
1.2.4 节水灌溉
采用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在井灌区设置晾干槽,适当延长灌溉渠道,使水温尽量升高。插秧时田内要有充足的水分,插后水层要保持在2/3以上(不能淹到秧心),然后把秧苗扶正。在返青后,要保持3~5cm的水分,以促进分蘖。10叶期后,采取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方法,以此提升土壤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根系下扎。在大田茎数占80%以上时,应对生长过旺、叶黑、叶下披、未发生拔节黄化的田块,撤去水分,晾干7~10d。晒田的程度为,田间地面发白,地面开裂,裂缝内白根,叶色褪浅,直立,控上促下,促根壮。在降数分裂期预测气温低于17℃时,可在18℃以上17~20cm的水层进行保护,在低温后继续进行常规水层管理。此外,应采用干、干、湿、湿的间歇式办法进行灌溉,保持根部和叶片的正常生长,每次浇水3~5cm,自然落干后再灌。黄熟期停水。
2 水稻管理技术
2.1 秧田管理
2.1.1 温度管理
从播种到出苗,主要采取密闭保温措施,苗出齐后,将地膜撤去。幼苗一叶一心期的气温为25℃;二叶心期温度控制在22~25℃;三叶一心期温度为20℃;四叶心期和之后的气温控制在20℃左右,适当时可进行通风,防止幼苗徒长。保持棚温7℃以上,如果气温较低,用棉被、麻袋片覆盖,必要时可以用稻壳、炭火盆等进行保温。
2.1.2 水分管理
在2叶期之前,不干旱、不浇水,要注意保持苗床湿度,如果床层太潮湿或有积水,应适当掀开薄膜或打开棚盖。2叶期之后,要按照“三看”原则,及时补充水分,及时浇水,保证干旱。幼苗一叶一心期后可进行通风炼苗[1]。
2.1.3 苗床追肥
在2.5叶前后,视幼苗的生长情况而定,在缺乏肥料的情况下,可以使用1%的硫酸铵水进行叶片施肥。喷完后要用水冲净幼苗。也可以在100m2的苗床上追施2~3kg的硫酸铵,然后用水冲洗。
2.1.4 苗床灭草
可以在播种后用于扑合剂进行灭草,或者在稗草1.5~2叶期时,使用10%千金乳油,每100m2用5ml对水400倍液喷洒。
2.1.5 预防立枯病
在发病早期,可以选择恶霉灵、瑞苗清、恶甲水剂等,用1~1.5g/m3的97%恶霉灵和3kg水喷洒。
2.1.6 插秧前“三带”
播种前1~2d,一是施药,用10%吡虫啉1000倍液在每平方米的苗床上均匀喷洒。二是施肥,每平方米的苗床施一次磷酸二铵150g.三是带生物菌剂(按产品说明使用)。
2.2 施肥管理
2.2.1 把握施肥数量
当前,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必须严格控制施肥量。在控制施肥量的同时,要注意防止过量施用,过量施用不但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引起水稻的烧苗。比如,大量施用氮肥,几十年间,粮食生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同时也加大了种植费用,并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高施肥条件下进行水稻选育,也会使某些关键基因缺失,从而使主栽品种的化肥利用率低下。通常在水稻产量后,根据资料显示,水稻吸收的氮素在2~100g,需要结合水稻生长周期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合适的施肥量。首先,在水稻施用前,要根据所用化肥的用量,进行合理的预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根据当前的土壤条件,选用适合于水稻的化肥,同时要强化施用微量元素。其次,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要根据施肥量控制施肥的次数,施肥间隔不得过长,避免因施肥时间过长而造成产量低的现象。
2.2.2 确保施肥效果
在水稻施肥过程中,要保证施肥的均匀度,以此确保施肥的有效性。首先,在施肥时,要合理控制氮、钾、磷的摄入量,要结合实际的生长状况、土壤和地质条件,科学搭配,以实现水稻种植的优质高产效果[2]。其次,在施肥管理中,为保障施肥效果,应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应加密布点,强化监测,认真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密切监测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动态,科学研判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发布中短期预报和防控指导意见,明确重点防控对象、关键区域和最佳防控时间,同时可使用无人机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确保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袭,保障水稻增产增收。
2.2.3 确保钾肥和磷肥用量
在水稻施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钾肥和磷肥的使用。首先,磷肥是以基肥为主,在水稻生产中,工作人员要针对肥料丰富的土壤施用磷肥,以保证后期的钾需求。其次,钾肥是一种主要的肥料,通常来说,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使用磷酸二氢钾作为肥料,工作人员应利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洒田块,进而发挥解释灌浆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水稻抽穗开花时,应使用每140g的磷酸二氢钾进行使用,并注意加入适量的水分,保持水稻营养均衡[3]。
2.3 除草防病
2.3.1 除草
化学除草属于较为高效的办法。稗草的防治可以选择禾大壮、莎稗磷、苯噻酰草胺等;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吡啶肟草醚等是大龄稗草的主要品种;防治多年生杂草如泽泻、慈姑等,可用嗪嘧磺隆、丙嗪嘧磺隆、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等;对阔叶杂草的防治应选择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对莎草科杂草的防治应选择灭草松、二甲四氯等。
2.3.2 防病
水稻种植易产生的病害为稻瘟病、纹枯病和叶鞘腐败病。在防治时可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1)加强田间病情调查。通过对病原性小种的调查,可以合理地选用抗病品种。在田间进行稻瘟病监测和预测,做到未发病或未达到防治指标的不打药。达到防治指标的,早发现早打药。
(2)重点做好稻瘟病的防治。采用航空飞行控制,分别在七月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五日进行二次防治。防治药物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寡聚糖、肟菌戊唑醇等。
3 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水稻选种、育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
为确保水稻可以正常生长并取得良好的产量,必须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在抗病方面,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选择水稻种子,培育出的种子是抗病的基本條件,为今后防治疾病奠定了基础。在播种前,种子可以使用拜耳入田进行药剂拌种。拜尔入田属于干种子包衣,经过浸泡后不会掉落,其活性成分肟菌·异噻胺能够在保证生态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控制水稻分蘖后期的目的。能有效地控制恶苗,促进水稻的生长,使其根系强健,多分蘖,增加产量。在育种上,应采取杂交方法。杂交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改良品种,还可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
3.2 水稻主要病虫害和防治措施
3.2.1 稻瘟病
水稻的高产效果与病虫害有密切的联系,而稻瘟病是一种最难以根除的病害,它可以导致水稻的产量下降40%~50%。其属于毁灭性的打击。由于稻瘟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明确,控制起来也比较困难。稻瘟病主要有苗瘟、叶瘟和节瘟3种,而最难以控制的为节瘟。导致稻瘟病发生主要是因为过多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应合理减少农药的使用,以达到防治效果。
3.2.2 稻螟赤眼蜂控害
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发生。水稻赤眼蜂属于卵寄生物。雌蜂发现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卵,将卵放入卵中,赤眼蜂的卵会迅速孵化,并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卵为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被吸干了卵液,无法孵化,从而达到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1)放蜂技术: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在发育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一代放飞2~3次(最长3次,最短2次),3~5d(3次间隔3d,2次间隔5d);一次放蜂10000~15000头/667m2,如果危害较大,可以增加放蜂量;均匀放置5~8个点/667m2;在分蘖期,蜂群的放蜂高度应在植株顶部5~20cm以上,穗期在5~10cm以下。
(2)放蜂方法:在放蜂时,将蜂牌分成几份,每小块有一定量的赤眼蜂,将小块蜂卡卷入中部株丛间内即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稻种植中应明确上述提出的高产种植技术,在肥料管理时应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进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现象,以提高环境质量确保水稻正常生长,避免出现“镉大米”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针对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要加大研究力度,还需结合科学技术完善飞防、无人机喷药等过程,进而为确保全区粮食自给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姜静.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与农业推广[J].种子科技,2021,39(24):117-118.
[2] 陶国忠.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研究[J].新农业,2021(19):9.
[3] 马震.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