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逻辑理路
毛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毛婷,. 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逻辑理路[J]. 哲学研究进展,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235.
摘要: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一以贯之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持续推进,有利于深入开发地方党史资源,而且有利于启智润心、激扬学生斗志。从内在机理看,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具备自身优势,在师资队伍、专业背景、教授课程等方面为其提供可行性保障。反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亦对高校教师提出高要求,教师需从理想信念、教学供给、形式载体等方面入手,提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深远意义;内在耦合性; 实践路径
DOI:10.12721/ccn.2023.157235
基金资助:课题来源:2022年柳州工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运用‘说理’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项目编号:Szjy2022-1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必须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党史在知识结构、目标导向层面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推进党史教育、特别是地方党史教育常态化使命在肩,且大有作为。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深远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写好“下半篇文章”的政治任务,也是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实践要求,是启迪学生心智的重要举措。

1.有利于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在学校课程内容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又是在百年党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注重学习唯物史观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延安时期,高校思政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政课逐步通过制度建设,开始赋予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载体。改革开放时期,高校随着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全社会在全年进行了系统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巩固成果、持续推进,不仅是落实上级相关出台政策和实施方案,更是写好高校领域贯彻落实的实践要求。

2.有利于深入挖掘地方党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讲好思政课,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还应在社会上讲。善用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基地、红色影视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

地方党史内容丰富、红色资源颇多,是上好思政课的鲜活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质量。同时,讲好地方党史故事,有助于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以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3. 有利于启智润心、激扬学生斗志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其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种种奇迹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革命史的生动诠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党史奋斗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建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谱系,积淀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情感、意志,拥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和道德力量。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耦合性

1.队伍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提供活力保障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有利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梯队保障。“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1] 且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呈现梯队化发展。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落实落地。常态化重在经常,注重向长效化、制度化转换,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目前具备这方面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蓄水池”持续增加、潜力巨大,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专业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奠定可行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学专业主要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内容,包含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专业。这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提供了专业人才储备。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对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党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课、政治课,应该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有利于做到以理服人,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这个根本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3.渠道共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授课程搭载输送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高校思政课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公共必修课。在教学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学内容上相辅相成的,共同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应寻求内在逻辑,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百年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从源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从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资源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精神维度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注重讲授建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谱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讲好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理论成果等,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路径探析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增强政治自觉、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1.增强政治自觉,在理想信念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在理想信念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持续不断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原原本本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读懂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读懂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武器,从党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强化历史认知。面对错综复杂的思想领域,要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错误观点作斗争,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打扫学生思想上的“灰尘”。

2.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供给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在课程供给上,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四史”课程,带领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在教学内容中,继续增强“四史”内容的深度融合,讲清楚历史规律,树立大历史观。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育,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同时也要讲好地方党史的故事、校史故事。总之,要充分发挥党史“教科书”中的“思政因素”,引领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接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接力棒。

3.坚持改革创新,在形式载体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触手可及的网络平台、更新迭代的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积极探索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在形式载体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善用“大思政课”。通过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科研能力,着力解决教学中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知历史、观现实、望未来。

实践是贯彻理念的关键。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的党史故事、党史知识、党史课堂等栏目,以及广西党史、柳州党史、学校官方微信、易班等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学、借助“翻转课堂”深入学等。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虚拟仿真(VR)等技术打造智慧课堂,让学生通过沉浸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再次,教学场地可向以成团会议旧址为代表的17个柳州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拓展;向区内湘江战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党史发生地延伸;结合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现场教学、“打卡”活动等,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通过阅读党史书目、歌唱红色歌曲、朗读红色诗词、表演红色话剧,诵读红色家书、走访红军后代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党史的距离,使学生与党史人物产生心灵对话,进而加强隐形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勇担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实际行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丁雅诵.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快构建[N].人民日报2022-03-18(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毛婷,女,湖北荆门人,专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研究。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