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种植愈发先进,现代化农机产品的研发也为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水稻种植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水稻的生产和种植技术也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生产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水稻种植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优化措施,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一、水稻生长发育及其生态环境要求
(一)水稻生长发育特点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分蘖生长阶段、抽穗生长阶段、填实生长阶段和成熟生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水稻呈现出许多特点,需要注意合理管理,以达到优化种植的目的。首先,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与生产潜力方面,分蘖生长阶段是水稻生长发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约占整个生长周期的1/3左右,也是控制水稻产量的关键期。抽穗生长阶段是水稻的重要生长阶段,它直接影响水稻的穗数和粒数。填实生长阶段是水稻的主要生长阶段,同时也是最短的生长时期,在这个阶段,水稻籽粒开始形成并快速增长,对于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也非常大。成熟生长阶段是水稻的收获期,需要注意确保水稻的干旱和病虫害等问题。
(二)生态环境要求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土壤、水分、光照和温度等方面的要求。土壤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水稻适宜生长于pH值为5.5-7.0之间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同时还应注意土壤质量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措施等问题,以保证水稻获得足够的营养元素。水稻生长期内,不同的生长阶段中,对水分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成熟生长阶段便需要减少水分供应,以促进籽粒的老化和成熟。一般来说,20-35℃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其中25-30℃为最佳生长温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水稻对温度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温度调控和管理[1]。
二、水稻种植技术现状与常见问题
(一)传统种植模式介绍
在传统种植模式中,往往采用田间直播或育秧苗后移栽的方式进行水稻的种植。其特点是利用自然的水资源,通过人工灌溉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同时,传统种植模式也注重土地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如通常采用田间轮作,进行返青还田、翻耕换茬等措施,以确保土壤的肥力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然而,传统种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科学的决策支持,生产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水稻种植管理技术逐渐得到应用。
(二)现代种植技术概述
现代水稻种植技术是指在传统种植模式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一系列种植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对土地水分的消耗,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壤渗透性和保持水分平衡,提高水稻生长的适应性和抗旱性。精细化施肥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避免了化肥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保证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三、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一)病虫害的防治
常见的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对于水稻稻瘟病,可以在选种时,选择抗病性优良的品种,按照每公顷750g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加水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水稻纹枯病,根据每公顷2250mL井冈霉素(5%)加水900kg进行喷洒处理。对于水稻稻曲病,则要选择菌唑酮可湿性粉剂(40%)按照每公顷1125g进行配比喷洒处理,并在水稻收割之后,对发病稻田进行深翻,将菌核深深埋入土中。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化学药剂,遵守使用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
(二)施肥技术改进
传统的施肥方法存在着养分不均衡、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来提高施肥效率、减少污染,并保证水稻的生长需求。在施肥技术改进方面,首先要优化施肥方式,尽可能地使用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等抑制土壤病害、增加土壤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的肥料。其次,应用精准施肥技术,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农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所得数据确定作物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并实现个体化施肥,以提高施肥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入微生物技术,通过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数量和种类,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质量和环境保护。
(三)农药使用管理
农药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发育和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过度使用农药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计划,并采用合适的农药控释技术、喷雾机等设备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污染。其次应选用低毒、高效和环保型农药,尽可能地选择有机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还需要注重农药使用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技能。同时,建立完善的农药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农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处理违规行为,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3]。
(四)水资源利用与灌溉技术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利用雨水、土壤水分管理等手段来降低耗水量和提高利用效率。其中,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喷灌、雨帘灌等多种形式,可以减少水的蒸散和流失,提高灌溉效率。同时,利用雨水和回收灌溉水等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灌溉技术方面,应针对不同水稻生长阶段和不同土地条件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在幼苗期应采用浅表灌溉,避免土层过厚,根系无法正常生长,在中后期应采用深灌或滴灌技术,保证水分充足,促进稻谷的增产和品质提高。
(五)生物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化技术、分子标记育种、细胞工程等方面。其中,基因组学的应用可以通过对水稻基因进行研究和改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强其耐逆性和抗性;分子标记育种可以通过筛选和鉴定水稻基因,实现高效育种;细胞工程则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对水稻的精准改良。此外,还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生物菌剂等技术手段,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并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同时,生物技术应用还可以提高水稻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并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类型,虽然广泛种植,但是会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在管理上长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水稻产量不能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研究和总结,我们发现,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下,才能使水稻生产更加良性发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水稻生产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舒泽,涂保强.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18(14):45.DOI:10.3969/j.issn.1674-8409.2018.14.036.
[2]曹剑洪,何玉钏.水稻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18):47-48.
[3]苑成冬.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有效路径与技术[J].吉林农业,2018(5):60.DOI:10.14025/j.cnki.jlny.2018.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