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两种彼此互补的基本教育形态。在协调两者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个体价值内在发展所需,以德育教育目标、内容为出发点,审慎分析显性教育的局限性表现,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变化、发展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与道德动机动态系统、建构目标序列化与内容层次化的价值观培养机制,着力形塑高校大学生精神家园,持续推进大学生德育保障制度的落实,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调下的全过程德育模式。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内生逻辑
(一)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与内容
1.教育目标
在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表现出特殊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向,在不同维度存在辩证统一性,主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与输出政治站位与担当、法纪道德、思想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侧重性培养大学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力,成为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时代新人。
2.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党和国家要求高校始终遵从“四A原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通过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帮助大学生形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高校显性教育的局限性表现
在教育内容上,显性教育对实践性问题的关注度存在若欢,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忽视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大部分概念性理论观点的实操性不够明显,存在理论、实践脱节的不一致性。在教学方法上,显性教育主要通过集体形式的教材讲授等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对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内在发展所需产生忽视。一般情况下,显性教育需要在封闭性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与选择能力,往往缺乏对德育现实的深入性关注,造成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形态时,缺乏处理社会现实矛盾的思维能力。
(三)高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在区别上,两者对大学生的影响方式表现出差异性。前者能够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教育,后者主要以较为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内隐性教育。基于此,大学生在不同的心理机制下发生特定的意识形态与心理反应变化,在显性教育下,大学生能够产生有思维意识性的特殊心理反应;在隐性教育下,大学生产生无思维目的性的非特定心理反馈。在此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形成互为转化主体的转化关系,显性教育成功囊括隐性教育的环境与情景因素,隐性教育可以强化或削弱显性教育,两者通过覆盖德育教育全途径,以“直接+间接”的交互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机制产生干预性作用,由此架构完整度较高的高校德育教育体系。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现实冲突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冲突本质
显性教育代表社会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代表现实性的道德价值观,在价值观关系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偏离性教育表现,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在总体上表现较为积极,能够从党和国家的高度释解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群体性价值追求能够充分体现出显著的价值目标期许与价值取向认同,但是,仍然存在知行难以合一等普遍性价值观脱节问题,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已经在显性教育所主导的德育教育模式下,接收到来自价值标准、价值追求的反向冲击,同时,来自隐性教育的间接作用,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认同上出现与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相矛盾的现实冲突,出现应然与实然不相符。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冲突维度
1.定位价值冲突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育功能上截然不同,部分教师在科研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出现愈发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存在本位主义的客观现实表现,对高校大学生的隐性教育产生较为突出的潜移默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这种德育教育背景下,个体上表现出日趋严重的本位思想倾向,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及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我本”思想,价值观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中心,对社会关怀较少,在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生命意义感上表现出冷淡和漠然情绪。
2.秩序观念冲突
高校教育大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权利主体价值,能够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需要通过“个体努力”实现公平竞争,进而实现人生目标与远大理想,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份子。在建立公平竞争社会秩序过程中,部分大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的交易冲突,产生强烈的内心价值变化,能力、素质的比拼逐渐向家庭背景较量、家庭资源支撑倾斜。同时,高校在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对公平产生妨碍,高校成为延续两级分化竞争的“场所”,挫败感造成部分大学生陷入迷惘,丧失对奋斗的坚定意志。
3.价值确立冲突
市场利益多元化造成绝对价值观被解构,多元化的价值主体与目标,驱动社会逐渐向功利性转移,部分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产生了明显偏差,表现出谋求高薪酬福利待遇的物质化需求,向功利化倾斜,无法有力平衡利、义,长期处于价值选择冲突状态中。目前,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避免在价值确立过程中,大学生过度追求功利化,丧失真正的学习动机,丢失真正的学习目标,要求大学生需要将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汲取思想政治养分作为首位价值观。
4.价值践行冲突
现阶段,高校出现为实现个体目标,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学术行为,对高等教育学术机理、高鞥教育所追求之真理产生本质性动摇,对科学研究风气产生较为恶劣的干扰。同时,部分大学生不惜通过不诚信的手段,获得评优评选机遇,为得到助学金、困难补助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竞争。只有选择合乎时代样貌的手段实现价值目标,才是高校德育教育所深刻倡导的诚信价值践行行为。面对环境浸润与利益诱惑,高校大学生如何能够在多远价值冲突中优先考虑正确的价值取向认同,需要大学生在接受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以理性的价值观去解决问题,在客观上促进自身从社会本位逐渐向个体本位进行转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冲突源流
1.隐性教育资源挖掘深度不足
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是取之不竭的德育教育富矿,具有显性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现阶段,高校出现专业学科隐性教育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的现象,一方面,部分高校并未对专业学科资源进行深入性探索,在多专业学科教学计划中并未渗透德育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受多种条件性制约,所开设的其他专业学科课程往往在难度水平上不高,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主体德育意识能力不足
主观上,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德育教育偏差,存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不一致的表现。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专兼职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明确的德育教育职责,而其他高校教育主体认为无需承担德育教育责任、义务。客观上,高校专业学科教师仍然不能摆脱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性交流,在德育教育目标达成上差强人意,难以给予大学生口头、书面等形式有效的思想意识反馈,师生难以建立平等、开放和真诚的关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协调
(一)显性教育向理性与人性转向
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发展变化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通过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进行互动,通过个体与环境间的唯物辩证识别,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为促使显性教育朝向理性与人性转化,德育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消极被动的教育状态进行改观,促使大学生不仅能够乐于接受核心价值观培养,同时,能够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优质的心理道德素养、能够以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选择性吸收和创造稳定的连续道德行为。因此,高校需要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个体追求,通过差别化教育教学,实施实践活动。
2.发展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与道德动机动态系统
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高校需要培养其不同的意志能力,在道德动机、道德情感上形塑选择、控制能力,帮助大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内在活动强化道德情感,有效抑制、逐渐淡化不良的情感动机。一方面,高校及时需要不断提升德育教育判断、评价和选择能力,在培养大学生感受思想道德情感的过程中,促使其感受价值观中的珍惜与爱重。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导向性教育方式,引导其主动接受并练习众多社会性行为,培养和创造出契合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交往关系,在进行道德观察和道德体验的过程中,有效积累丰沛的道德情感。
3.建构目标序列化与内容层次化的价值观培养机制
高校需要通过系统性规划,推进并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的顶层建设,通过分类突破,形成具有可引领价值的德育教育动力系统、价值观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通过持续性创新,采用大学生广为接受的方式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凝练基层智慧建构目标序列化与内容层次化的价值观培养机制。高校需要针对性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践机制,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社会实践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产生社会性过度行为、习惯,不断健全心理素养和性格,社会心理倾向正确。
(二)隐性教育向环境与资源倾斜
1.形塑高校大学生精神家园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共同熏陶。高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越深厚,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理念发展愈发迅速。因此,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应当以学术、学习为自身使命,潜心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学术定位、教学特色与资源建构具有校本特征的隐性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支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侧重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上下功夫,真正在德育各个环节中落实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大学生精神家园。
2.确立大学生德育保障制度
高校需要在思想行为、组织制度、环境与资源等方面,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全的保障性制度,确立并践行大德育观、大教育观、大实践观,全范围保障高校学术自由,确保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科学厘清不同教育主体间的权利边界,促使大学生可以接受高校的权利制衡机制和运行模式,始终坚持对德育教育工作的保障制度进行完善,追求制度的长效性保障效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持续优化德育教育队伍架构,建立通过实践促进德育教育理论探索和理论反哺互动格局,持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
3.实现高效全过程德育模式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从价值观视角解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分别代表大学生美好的价值期许与道德取向,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两者既保持和谐一致,同时又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为实现高效全过程的德育教育模式,高校要持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推进德育资源校际间互有互通,实现资源、技术、经验,打造师生受益的德育工作平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冲突反馈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间的冲突,需要建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交往实现个体发展,满足其精神世界的伟大追求。
参考文献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杨焰婵.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
[2]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高校隐性教育资源云共享系统[J]. 李永成;陈健飞;成蓬蓬.现代电子技术,2021(20)
[3] 深刻把握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J]. 谢波.群众,2020(05)
[4] 如何加强爱国主义网络隐性教育[J]. 张乐.西部素质教育,2020(10)
周宇霞,女,1977年9月生,汉,硕士,教授,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
联系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狮山路20号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电话:18973426660 邮编:421002 邮箱:zyx663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