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ASD)是一类以重复或限制行为、社交能力低下等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1]。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数目显著增加,但其发病机制不明,且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大部分的 ASD儿童在经过专门的辅导之后,可以掌握一些重要的生存技巧。所以,如果能够在早期对 ASD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他们以后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对他们早日融入社会也是有帮助的。行为分析疗法(ABA)指的是一种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对儿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的主要内容是将所学习的技能分解成多个较小的行为单元,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将每一个行为单元都教给儿童,直到儿童完全掌握为止[2]。最终,将已经掌握的行为单元进行串联,最终可以构成更复杂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类化特征、技术特征、应用特征、行为特征、分析特征和效果特征。ABA疗法被引进到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并被证实对自闭症儿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治疗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方法缺乏了解,要想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其的家庭教育培训。本次研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开展ABA联合家庭教育训练进行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ASD患儿,随机抽签分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7岁,平均(3.8±1.3)岁。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6.8岁,平均(4.1±1.0)岁。纳入标准:均符合ASD诊断标准;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机体病变者;合并其他先天性遗传疾病等不适宜参与本研究者;无监护人长期照料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ABA干预。(1)成立ABA训练小组,由精神科医师及护士入组,其中一名主管护师需具备ABA训练资质。分工负责,医师制定及审核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采取量表评估患儿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标准。护师进行训练前后访视及ABA训练指导,护士则负责具体的ABA执行工作,及对患儿、家长的随访[3]。(2)主管护士带领护士协助ASD患儿进行ABA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次1h左右。建立微信群,由医师、护师、护士及患儿家长入组,进行疾病知识、训练知识传播,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给予专业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教育训练。(1)布置环境。选定干净、整洁、通风及光线好的房间,尽量放置简单的物品,避免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训练室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保证医师与患儿能够对视。设置训练内容,主要以患儿感兴趣的事物为教具,引起患儿注意。训练室的玻璃可由外向内透视,以保证家长随时观察患儿的行为,学习训练情况。开展一段时间训练后,可将拓展室外训练场所。(2)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医师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制定家庭教育训练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确定训练内容。进行语言训练,主要进行简单的发音、单词、短语等训练,指导患儿家长,训练患儿学会日常用语,学会简单的日常交流。训练理解能力,进行各种事物辨认的训练,进行语言表达。进行模仿的训练,指导家长引导患儿进行语言、动作的模仿。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进行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同时,锻炼其社交能力,学会如何购物,如何与人简单沟通。进行运动功能的训练,逐渐提升患儿的肌力、平衡能力等。进行精细动作、认知的训练[4]。(4)确定训练方式。进行患儿-家长一对一训练。以回合式教学,分步骤进行参与、模仿、语言、认知等行为的训练。(5)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集中在上午进行,3岁以内者,训练时长控制在15-20min、3-5岁者,控制在20-30min,5岁以上者,控制在30min左右。将训练内容分解成详细的步骤,每个步骤重复30次以上。下午则由家长协助患儿训练2-3h。连续训练6个月[5]。(6)进行患儿家长理论及实操训练。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在训练前1周开展,每天45-60min,每次1次。前三天实施理论培训,后四天培训实操知识。开展家庭游戏训练、语言训练后,根据训练成果,在训练过程中,每个月开展一次理论,一次实操训练。每月第二周,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6],对ASD患儿的干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总结训练取得的成果,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总结。由小组成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会议时长控制在60-90min。由小组成员进行家庭访视,访视时间为1h左右。针对访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取,纠正家长在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与家长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针对家庭教育训练的成果,在后续的访视中,不断进行训练质量的改进。
1.3 观察指标
(1)评估患儿疾病改善情况,采取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评估维度包括语言(最高28分)、社交(最高40分)、感知觉(最高36分)、行为(最高50分)四项,总评分179分,评分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2)评估患儿心理应激反应,采取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评价。评价维度:知觉(最高11分)、口语认知(最高19分)、认知表现(最高20分)、模仿(最高10分)、动作技能(最高21分)、手眼协调(最高14分)。评分与严重程度成反比;(3)评价孤独症行为,分别采取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价,前者总评分158分,评分与孤独症行为成正比,后者评分高于30分为存在孤独症行为。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x̄±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疾病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前疾病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ATEC量表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疾病改善情况对比(x̄±s,分)
2.2 心理应激反应对比
观察组干预前心理应激反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C-PE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心理应激反应对比(x̄±s,分)
2.3 孤独症行为对比
治疗前孤独症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ABC评分、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 3 孤独症行为对比(x̄±s,分)
3 讨论
从当前的临床实证与科学研究来看, ABA是使用最广泛、效果显著且最受支持的 ASD儿童综合干预模式。在接受了 ABA的培训之后, ASD儿童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7],并可以独立地完成工作。但是,在临床上,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儿童在3岁之前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能达到基本康复效果的还不到50%。基于 ABA,联合其它疗法,提高儿童 ASD的疗效,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家庭教育培训与 ABA相结合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对父母进行了理论培训之后,他们可以对 ASD儿童的家庭教育训练方式有更多的理解,对家庭教育的操作方法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对 ASD儿童的治疗中。许多父母缺乏真正的家教培训经验,常常不知该如何介入,因而影响到改善的成效[8]。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家庭参与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对 ASD儿童的家庭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目的是为了让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从而让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家庭教育培训,家长对 ASD儿童的情况有较好的了解,并能进行培训,并投入较多的时间进行培训,有助于 ASD儿童的疾病控制。由于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康复中心不能实现与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介入培训,造成了一些具体的环节很难得到充分的覆盖。经过专业指导后的家庭式训练模式,变得更简单、更容易实施。不仅可以让父母能够直接地掌握对儿童的训练技能、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父子感情。此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到康复中心进行训练的频率[9],节约住院费用,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家庭模式对儿童的帮助更持久。从干预的结果来看,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能更好地控制其疾病症状。通过家庭的主动介入,儿童的临床症状有了显著的缓解,特别是父母的合作程度,是影响儿童疗效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居家训练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合适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对父母的培训,指导他们在家进行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儿童的康复效果。此外,在教育过程中[10],父母要学会一些相关的康复技巧,这样才能与学校的训练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家庭辅导与 ABA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自闭症儿童的病情,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成诺,严芳.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联合家庭教育训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21,35(22):4084-4088.
[2]鲍克秀,张才溢,王敏,宋伟,仇爱珍,李新剑.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家庭早期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9):2112-2121.
[3]江茂欣,鲁迟,佘韵婕,张雨晴,刘电芝. 分阶综合社交技能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认知的干预效果[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1(1):250-254.
[4]徐林康,徐子淇,陈君燕. 孤独症儿童家长参与子女早期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淮北市三所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实证研究[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40(5):90-96.
[5]李锦卉,赵瑾珠,吴丹丹,胡聪,胡琛,郝燕. 早期手势及运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沟通的影响[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2,20(5):336-340.
[6]林欢喜,刘潘婷,童梅玲,池霞,钱君,洪琴. 父母介导的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1(3):304-310.
[7]高美茹,齐聪妮. 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对孤独症患儿ATEC、CARS、ABC评分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8(6):161-163.
[8]顾廷锋,曹牧青,金诚开,王馨,静进. 教育机构类型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功能影响的观察性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4(2):181-185.
[9]王馨,陈嘉洁,林力孜,詹晓玲,刘斯宇,金诚开,李秀红,静进. 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4(2):186-190.
[10]孙岩,王霞,何风英,牛梅彦,郁瑞平,张爱荣. 饮食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血清α-突触核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谷氨酸表达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2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