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保障。所以,在初中理化生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为重点的落后教学理念,主动结合理化生学科特点,因生而异地落实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措施,使初中学生在掌握理化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便初中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理化生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初中理化生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重点探讨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路径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1.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概述
社会责任意识,顾名思义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公民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是公民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所以,初中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成长的目标。基于此,在初中理化生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去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确保初中学生在扎实掌握理化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此促进初中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2]。
2.初中理化生教学中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路径分析
一直以来,初中理化生教学侧重于知识掌握,忽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而在新课标提出之后,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中,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所以,初中理化生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特点,因生而异地利用多样化教学措施,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1以科学成就为发力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纵观初中沪科版理化生学科内容编排,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的中国理化生学史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初中物理学科教材,其中所牵涉的知识以近代物理学知识为主。正因如此,初中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能错误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中没有物理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3]。所以,在初中理化生教学中,学科教师可以尝试以科学成就为发力点,让学生在成就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以初中沪科版物理教材中重心有关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我国宋代的开宝寺塔,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文献资料,基于重心和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以此发现我国宋代设计者在设计初就考虑了风力对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开宝寺塔和比萨斜塔,据此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方式来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由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提升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
2.2以实践操作为突破口,参与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实践操作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集中体现在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对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等大有裨益[4]。所以,初中理化生学科教师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遵循灵活性、趣味性等原则,优化设计实践操作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并使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更加高效[5]。
以初中沪科版化学教材中氧气制取有关知识教学为例,学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为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动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并参与其中。通过此方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氧气具有助燃性,一旦遇到小的明火,可以通过氧气隔绝方式来实现明火扑灭的目的。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为实现社会责任意识渗透教育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实验操作中,有意教育学生应当爱护环境,不玩火,不接近明火,以保证自身安全成长。这样一来,初中学科教师既可以达成化学教学目标,又可以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教育目标,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以情境创设为抓手,体验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情境是学生情感丰富的桥梁,也是知识转化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具体的理化生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多样化情境,以期通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并掌握理化生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但要强调的是在情境创设时,学科教师要强调多样化、新颖性、趣味性等原则的落实,才能保证情境创设产生良好的效果,为课堂教学增值赋能的同时,助力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教育目标。以初中沪科版生物中人体是怎样构成的有关内容教学为例,针对人体的构成,初中学生不仅存有好奇心,还难以理解。针对此情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构成,同时掌握人体中主要器官运作的相关知识,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直观的情境,以便学生通过直观方式欣赏人体的构成,进而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科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身体器官分布图,以便学生可以详细且完整地观看到人体器官的分布,真真实实地感受人体构造的奇妙之处,从而为学生深刻地感知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
在此过程中,为实现渗透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教育目标,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人体器官来阐述其功能,以肾为例,让学生明白肾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担负着人体血液中清除体内废物的重要责任,以此引导学生产生爱护人体肾器官的意识,逐渐在人体器官构造的感知中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样一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理化生教学实践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及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所以,作为初中理化生学科教师要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意识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教学目标等因素的情况下,遵循灵活性、多样化等原则,有效应用联系科技成就、注重实践操作、情境创设等方法,才能在实现初中物化生教学增值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为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