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发现,选种质量与病虫害防控工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行水稻生产时,唯有掌握关键的种植技术和育苗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水稻长势,提高水稻产量。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病虫害因素对水稻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一些传播速度较快的病菌,一旦发生很可能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的问题,不仅为农户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则要加强对病害防控工作的重视。细菌性条斑病作为水稻种植中的常见病,由于传播速度较快,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十分深远,对该病害的防控措施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1.1种子处理
水稻高产与否同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质量存在密切的联系,实际种植中需要优先选择抗病虫能力突出的高产稻种,且采取科学的种子处理措施提升种子的发芽率与成活率。主要处理方法如下:先使用盐水选种,将种子中的杂物以及不够饱满的种子剔除,之后将筛选后的种子放在太阳下晾晒,一般连续晒种2~3天即可,期间要经常翻动,确保每个种子都被晒透,且保障受热均匀,具体翻面和晾晒时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避免出现种子被日光灼伤的问题。此外,在种植前还需做好种子的消毒处理,以免携带病菌,影响后期培育质量。主要消毒方法为,使用丹巴原粉(6000倍液)和3%的多菌灵混合液持续浸种72h,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重要作用。
1.2水稻育苗管理
水稻育苗期间的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温度管理。在水稻播种之后需要将大棚温度控制在25℃~28℃范围内,夜间温度偏低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开电灯的方式调节棚内温度,当水稻苗长出2.5叶时,可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如棚内温度过高,可以采取揭开地膜的方式散热;二是水分管理。在播种初期需要浇足底水,长至2叶前基本无需补水,具体可根据叶片状况决定是否浇水,如叶片有露珠则无需浇水,如无露珠且出现明显卷曲状况则需适当浇水。接下来是揭膜之后,要浇透水,确保稻苗能够尽快适应外部环境;三是控制稻苗徒长。在壮苗期间,要多加留意稻苗长势,如出现徒长状况,则需要使用多效唑来改善酶的活性,并且追加叶绿素促进稻苗分蘖;四是病虫害管理。即对苗床进行全面消毒,通过有效的育苗措施提高稻苗抗病虫能力。
1.3插秧与移栽
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密植,主要考虑内容包括土地肥力、气候条件和稻苗质量等。对于土壤相对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和稻苗质量较优的状况可以稀插,125株/m2,反之则需适当密插,即140株/m2。移栽结束后需立即灌溉,灌水深度控制在4~6cm之间,不得出现淹没苗心叶的状况。水稻返青后可将灌水深度降低至3cm,此举的目的是提高水温和土壤温度,促进稻苗分蘖。一般插秧5天左右便可施加蘖肥,为了有效延长肥力作用,还可在其中混入尿素肥。
1.4水肥管理
秧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所需有机肥为7500~15000kg/hm2,氯化钾、磷酸二铵、尿素分別为105~120kg/hm2、120~225kg/hm2和45~75kg/hm2,以达到出齐苗、出壮苗的目的。移栽与插秧前4~5d需施加尿素90~105kg/hm2,助力秧苗快速返青。在施加大田基肥时,需追加硅肥90~120kg/hm2以及锌肥15~22.5kg/hm2,要施入土层12~20cm,以免肥力流失。在水稻移栽与插秧完毕后,种植户需及时灌水,以免出现水稻生理失水的情况,助力水稻返青,降低死苗率,需要注意的是,灌水以3~4cm为宜。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措施
2.1疾病表现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可被称为条斑病或者细条病,主要对水稻叶片健康产生威胁,发病初期的表现为,在叶片表面形成水浸状的斑点,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斑逐渐扩散,同时由绿色转变为黄褐色,以细条状为主,病斑的头部和尾部仍为水浸状,叶片表面则产生大量连片的黄色菌脓,菌脓干燥后形成小颗粒物质,严重的状况下小颗粒物质连接成片形成不规则的病斑,常见表现为枯白色与黄褐色,透过阳光能看到半透明状的病斑,发病后期出现叶片卷曲干枯的问题。
2.2药物治疗措施
一是在处理种子时,种植户可使用药剂浸泡,先用清水泡24h左右,再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泡水稻种子24h左右,充分浸泡后捞起开始催芽播种,或者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泡种子24h左右,而后洗净、催芽,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二是在病菌大范围传播时使用药剂喷施防治,选择500倍液噻菌铜防治病害,用药期间田地的水位控制在5~7cm,通常情况下每间隔6~7d用药1次,根据病情可连续用药2~3次。
2.3农业防治措施
一是处理好种子。注重种子消毒,同时要在移栽与插秧之前深度整地,彻底清除地表的枯草、杂物,同时消毒地块,优化种植环境,避免种子、稻草、土壤本身携带病菌,降低病原菌传播的概率。二是加强检疫。重视种子产地检疫,在孕穗期进行田间检查,确定种子是否携带病菌,不可从疫病发生区域购买种子,选择种植抗病能力较强的杂交水稻。
结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之一,为了防治该病害,种植户需提升水稻种植能力。通过合理处理种子与地块,降低病原菌大范围传播的概率,在种植水稻时提升水肥管理水平,增强秧苗的抗病能力。种植户还需关注天气情况,以免因局部洪涝灾害影响病害防控效果。同时,种植户需合理用药,达到有效防治病害、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宛鸿.南方稻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3,17(01):74-77.
[2]胡翠霞.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