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与分析
1吴江鹏 2何婧鋆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1吴江鹏 2何婧鋆,. 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与分析[J]. 中国农业,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94.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食品安全事关民族命运,事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提高其产量与质量,必须加强其栽培技术研究。玉米生长对光照、水分和温度的要求较高,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因此,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提高农业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玉米种植;气候条件;策略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094
基金资助:

1温度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1.1玉米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对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玉米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通常在10°C到30°C之间,最理想的生长温度为20°C至25°C。在这个范围内,玉米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以及养分吸收均能达到最佳状态。例如,研究表明,当温度低于10°C时,玉米的生长速度会显著减缓,可能导致播种到收获期的延长,影响产量。相反,如果温度超过30°C,高温会加剧植株的水分蒸发,增加光呼吸消耗,可能造成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和结实率,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气候模型在评估和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玉米种植潜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输入历史气候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可以模拟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的生长表现,为农业政策制定和农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模型可能预测在温度上升2°C的情景下,玉米种植区可能需要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转移,以维持理想的生长温度。因此,理解并适应玉米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对于确保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种植技术的改进,如灌溉管理、遮阳覆盖等,还涉及农业政策的调整,以促进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玉米生产。

1.2温度对玉米生长周期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玉米生长周期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作为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通常在20℃至25℃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玉米的生长速度快,光合作用效率高,有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低于10℃时,玉米的生长会显著减缓,而高于35℃,高温应激可能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影响籽粒形成。

1.3极端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威胁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受多种气候因素影响,其中极端温度尤为关键。在2.3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极端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威胁。玉米生长的理想温度通常在20℃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2降雨与玉米种植

2.1干旱与玉米种植的风险

干旱是玉米种植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作为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其生长过程中约80%的需水量集中在抽穗至成熟期。在干旱条件下,玉米的根系发育受限,导致水分和养分吸收不足,进而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降低籽粒的形成和灌浆效率。

2.2玉米生长的降雨需求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的降雨需求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证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据研究,玉米在生长期每公顷大约需要500-1000立方米的降雨量或等量灌溉水。降雨不足可能导致玉米植株矮小,籽粒不饱满,严重时甚至造成减产或绝收。

降雨不仅需要充足,其分布模式也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玉米在出苗到拔节期对水分需求较敏感,此阶段降雨不足可能导致幼苗生长受阻。而在抽穗到成熟期,充足的降雨能保证穗大粒多,提高产量。因此,降雨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在玉米生长周期中,避免集中降雨导致的水分流失和病虫害滋生。

在降雨量无法保证的地区,农民可能需要依赖灌溉系统来补充水分。然而,过度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养分流失,因此,建立基于气候数据和作物需水量的精准灌溉模型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在满足玉米降雨需求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模式不确定性,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更强的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适应可能的降雨变化。通过改良品种,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确保玉米种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3降雨分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降雨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促进根系发育、光合作用以及养分的吸收。

为了应对降雨分布的不确定性,农业气象学家利用气候模型进行模拟研究,以预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玉米产量。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政策制定者制定适应性策略,如调整种植时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或选择耐旱的玉米品种。通过科学的管理,即使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也能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提高玉米的产量潜力。

3光照与玉米生长

3.1光照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决定了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显著。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光能的吸收效率,进而加速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能量。

3.2日照时数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受到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日照时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据研究,玉米的光合作用主要在日间进行,充足的日照可以有效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理想条件下,玉米每天需要至少10—12小时的光照以确保正常的生长发育。

在分析日照时数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时,可以运用气候模型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建立日照时数、温度、降雨量等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的潜在产量。

例如,一项在非洲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良玉米品种,使其适应低日照环境,成功地在光照资源有限的地区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这表明,通过科学的农业实践和品种改良,可以缓解日照时数不足对玉米产量的负面影响。

3.3阴雨天气对玉米生长的挑战

阴雨天气对玉米生长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光照不足和病虫害风险增加。玉米是光合作用强烈的作物,光照时间与强度直接影响其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此外,持续的阴雨可能导致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

4风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4.1风对玉米授粉的影响

风在玉米种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授粉阶段。玉米是一种风媒授粉的作物,其花粉通过风力传播到雌蕊,实现受精和种子的形成。据研究,适度的风速可以提高玉米的授粉效率,增加产量。

4.2风暴对玉米作物的破坏

风暴对玉米作物的破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气候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的任何自然灾害,如风暴,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16世纪开始玉米出现在我国,并很快在很多地区种植。如今,玉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的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可见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更好地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益,需要对玉米生长中所需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气候条件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调节方法,以实现玉米增产增质。

参考文献

[1]吴曼婷,张妍,金宇舰.玉米种植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06):133-135.

[2]石荃.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J].种子科技,2018,36(11):40+44.

[3]王红燕.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及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