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初中体育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研究
原胜军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原胜军,. 初中体育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研究[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330.
摘要:
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当前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不完善扽问题;进而将传统教学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对比。根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实验研究分析当前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完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DOI:10.12721/ccn.2023.157330
基金资助: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教育局提出了关于丰富中学生体育课程内容;增强中学生身体素质、激发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完善中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有关要求。2024年中考体育方案也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与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大变化:新体考的评分由原来的等级制改为实分制、新体考的长跑耐力测试提高了满分标准;技能考核由单一制变为组合制,体考难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也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众多教学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也易出现混乱的情况,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轻过程重结果”等问题。因此,探究适合我国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内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多集中于集体类项目或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专项班学生,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张李强,汪晓赞指出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在真实比赛场景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刺激后,学生参加运动的态度将会发生转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1]。但是遗憾的是,运动教育模式还未系统的引入到初中体育课程中来,且以初中普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随着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逐渐暴露,譬如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方式过于笼统个性化程度较低,寻找更适合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想要改变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引入运动教学模式来提高初中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效果。

1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运动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国内学者对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的界定核心内涵大多相近,只在外延稍有偏差。运动教育模式最早来源于西登托普教授的博士论文《学校体育中的课程理论》中,他指出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游戏理论,学生在其中参与的身体活动也是促进其社会化的前提基础,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以竞技运动、舞蹈和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为内容的体育课程中获得真实的愉快的学习体验[2]。高嵘,章容江在论文《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中指出,运动教育模式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在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学重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旨在培养学生运动方面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程度,对学生的体育品德以及体育精神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3]

运动教育模式主要有六大特点,即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规(过程)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与最终活动,这也正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忽略之处。首先,运动季也可理解为大单元教学,整个教学单元大约由16-20节课构成;其次,团队联盟小组是练习期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固定小组,一起制定小组文化,共同学习运动技术与战术,共同体验成功与失败。再次,正式比赛赋予运动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意,正式比赛期营造比赛的氛围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再次,季后赛的比赛是运动季中最重要的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水平,简化比赛规则,合理组织教学比赛,团队联盟小组成员开始正式的角色扮演,全员参与,各司其职;最后记录员工作贯穿运动季教学的始终,记录员将团队会议内容、学生表现和比赛成绩进行记录,直观清晰的了解自己与团队,帮助学生互相学习的同时提升自己;庆祝活动是运动结束的仪式[4]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三段或四段教学,我国学者高航,章容江曾运用实验法将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战术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3]。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16-20课时)的安排,是运动教育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足够的课时安排为运动教育模式奠定基础。运动教育模式通过长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一旦学生掌握了运动教育所规定的课堂常规,那么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领导意识也会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提与教学内容与新课标要求相偏离。长期以来,我国初中体育教育阶段承担着学生的结业考试与升学,因此形成了“以考定学”、“为了考试而考试”、体育教学内容趋于表象化等问题,使得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发展要求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相偏离。如果将新课标对学生体育的要求简单的理解为帮助学生通过中考体育测试,难免会与新课标下学生体育科学核心素养下的理念与特征相背离。 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下多维的教学目标相矛盾。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多为教师自主选择,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教师多为选择固定的体育中考的教学内容,这与新课标多维度的教学目标相背离。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方式。通常来讲,学生学习某一运动技术或运动技能,对学生学习这一技能的评价标准却被限制在简单的测量标准以及熟练程度等方面,评价标准简单化虽然能够量化学生学习状况与结果,但是对学生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的形成状态是很难看出的[8]

其次,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可以了解到我国各阶段的学生身体形态都呈向好趋势,学生因饮食问题出现的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得到了缓解。但是与200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相比较,各阶段的学生的肺活量、耐力、柔韧性、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不断上升。

最后,目前国内以初中普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选择与新课标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方式,以此来改善初中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初中体育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拥有选择权与决定权,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形成。

3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类似于培养专业运动员的一种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是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运动教育模式下,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通过在小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学习体育运动。运动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分到不同的小组,小组内角色主要有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器械管理员等,组内除小组组长(教练员)外,其他学生轮流体验不同角色,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有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团队意识[5]

运动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体育教育界流行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之一,从它建立开始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发展。运动教育模式受到中国内地学校体育学界的关注,始于2005年由高嵘、高航等在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该模式的目的、目标、主要特征、教学过程和方法体系。我国学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领域多为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本土化以及实验研究。

3.1运动教育模式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为游戏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加强体育美育,这与运动教育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和有运动热情的运动者。然而新课标(2022)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运动教育模式的小组角色分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轮流体验不同的角色,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予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要“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运动教育模式推崇的教学方式恰巧与此相一致[7]

3.2运动教育模式普适性较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我国“运动教育模式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实验结果来看,运动教育模式本身的持续性、模块性以及小组学习的模式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运动教育模式下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所有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动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面学习体验与体育品德的形成以及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时,学生的决策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国内外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的文献较多,通过阅读与整理文献的实验结果来看,运动教育模式模式的小组学习与合作形式,学生主导课堂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运动教育模式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以整个运动季为教学大周期,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一门的新的体育技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达到学习目标。运动教育模式将更多的课堂的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中,扩大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空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4有助于初中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关于中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评价,统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运动教育模式以整个运动季为教学单位,在整个运动季中有过程性比赛与最终比赛,有比赛就会有评价与反馈,这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学生掌握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对于教师公布的教学内容创造与补充了学生自身的想法与内容,这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10]。以上特点能够完善丰富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补充中学体育课程评价指标,提高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体验感。

4结语

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遇到弄教育模式本身以运动季为教学单位、设置过程性比赛与最终比赛、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极大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权与学习空间,也完善补充了中学体育课程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李强,汪晓赞.运动教育模式的国际研究热点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2):93-100.

[2] 高航,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1):36-38.

[3] 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06):79-83+86.

[4] 李小刚.美国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5):161-165.

[5] 万岩林.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方面的影响力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0):51-52.

[6] 李海英,胡巧荣.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道德养成新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15):92-94.

[7] 程岩梅.对当前学校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引进运动教育模式的设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S2):193-195.

[8] 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1):82-85+90.

[9] 尚力沛.美国赋权运动模式概述及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构建与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61-66.

[10] 贺伟.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18):119-1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