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
李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凯,. 烟草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J]. 中国农业,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100.
摘要:
烟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然而,烟草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烟草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探索高效的烟草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根据某市地形实例旨在探讨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烟草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治理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100
基金资助:

1.烟草种植关键技术

1.1.选地与整地

1.1.1.选地

选择土壤pH值5.5~5.6的向阳区域进行种植,保证田间温度基本维持在25~28℃。所选区域应具有良好的灌溉设施,以保证后期墒情。同时周边交通方便,以利于运输成熟烟草。

1.1.2.整地

选地后,在田间做好杂草处理,并敲碎大土块提升土壤通风性与透气性。地面平整无杂草、碎石等杂质,地块较小时采用人工除草方式,直接拔出并统一焚毁;地块较大时,建议采用机械除草或者药剂除草方式,加快作业效率与质量。若选择机械除草,则可采用深耕机械深耕40cm以上,清除前茬作物,并消灭深土中潜藏的害虫与病菌,如青虫、花叶病菌等;若选择药剂除草方式,则可使用烟草田除草剂,在播种前3~5d时喷施药剂1500~1800g/hm2,并兑水750kg/hm2后均匀喷洒处理。起垄之前,控制田间湿度为60%~80%,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烟草生长。整地后,在田间施足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施加优质有机肥75~100t/hm2或者施加硫酸钾复合肥0.5~1.0t/hm2。

1.2.选种与处理

1.2.1.选种

根据某市的气候条件、地质类型,选择合适的优质烟草品种栽植,例如红大、K326、云烟87、云烟97、KRK26.

1.2.2.种子处理

选种后,可将种子放在干净空旷的区域进行晾晒处理,晾晒时间为2~3d,其间适时翻动种子,保证光照充足,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以增强抗病性。翻动时,挑出瑕疵种子,以提高作物品质。晾晒完成后,选出光泽度高的优质种子进行培养与催芽。种苗之前,采用消毒剂消毒处理,之后置于25℃的环境中清洗表面残留药剂。消毒处理时,主要采用75%酒精清洗1min。利用10%次氯酸钠溶液与0.1%吐温混合溶液清洗,消毒时间控制在10min。使用无菌水清洗浸泡过的种子,共清洗5次。剪掉1mL无菌枪头尖头,将带水种子置于无菌滤纸上,将表面水分吸干即可。

1.3.移栽与密植

株苗长至4叶1心或者5叶1心时,在田间进行移栽效果最佳。土壤温度维持在10℃左右,且天气晴朗时成活率最高。选择在8:00—17:00开展移栽作业,严禁隔夜栽植。移植时,幼苗埋入深度一般应大于5cm,可保证其不定根快速发育。仔细观察烟草心叶与土壤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6~3.3cm。移栽烟草株苗时,根据地块面积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以免过密栽植造成植株抢夺养分,导致产量下降。对于土壤肥沃力充足的区域,建议栽植间距控制在50~60cm,栽植密度控制在1.6万~1.8万株/hm2。

1.4.田间管理

1.4.1.查苗补苗

移栽3~5d后,在田间查苗补苗。及时拔除死苗、病苗,并将稠密的植株拔出移栽至密度较小的区域,灌溉补充根系水分,防止补苗缺水后成活率下降。

1.4.2中耕除草

烟草生长期间,做好中耕培土作业,促使上部烟叶舒展。一般中耕3次即可,移栽7~10d后开展第1次中耕作业。使用铲子对烟垄土壤进行疏松,以免土壤发生板结。完成第1次中耕7d后,实施第2次中耕。此次应增加耕地深度,并及时将田间杂草清除。采用药剂或者人工处理方式,避免杂草抢夺土壤养分。移栽35~42d后,完成第3次中耕作业。

1.4.3.适时追肥

烟草生长期间的主要养分来源为肥料,通过适时追肥可加快烟草生长速度。追肥次数以2~3次为宜,第1次追肥时间为株苗移栽16d后,可施加45%高氮高钾复合肥(硫酸钾型)225~300kg/hm2;第2次追肥为第1次追肥30d后,施加高氮高钾复合肥150~225kg/hm2;第3次追肥可根据作物实际生长情况确定。施肥时,控制深度在10~15cm。若田间土壤类型为砂质类型,需将施肥深度调整至15~20cm。烟草长至苗期时,此时需要吸收大量肥料提升生长速度。若在苗床施肥,控制烟草吸氮量为68.4%、吸磷量为72.7%、吸钾量为76.7%。如图1,田间管理。

图片1.png

如图1,田间管理

2.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

2.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既环保又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它主要依赖于天敌或生物农药来达到防治目的。具体而言,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来直接控制害虫的数量。这些天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有效地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例如,瓢虫可以捕食蚜虫,而寄生蜂则可以寄生在某些害虫的幼虫体内,最终导致害虫死亡。此外,生物防治技术还利用各种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能够感染并杀死害虫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例如,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微生物杀虫剂,能够有效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对环境的友好性。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毒性较低,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因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较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环境,还能减少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时,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成本负担。由于生物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少,且天敌可以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在长期内可以减少农药的购买和使用频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生物防治技术还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往往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害虫的天敌数量减少,甚至可能引发害虫的抗药性问题。而生物防治技术则通过引入或增强天敌的作用,有助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这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还能避免化学农药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抗病虫害品种的培育

通过基因工程和传统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科学家们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抗病虫害特性的烟草品种。这些品种经过精心设计和改良,能够有效抵抗烟草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各种病虫害,例如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夜蛾以及其他潜在的有害生物。这些抗病虫害品种的推广和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还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投入。此外,抗病虫害品种的使用还能提高烟草的生产安全性,确保烟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而提升整个烟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综合防治策略

综合防治策略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它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从而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具体来说,综合防治策略首先依赖于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持续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确保各种防治手段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综合防治策略中,物理防治手段包括使用诱虫灯、防虫网、粘虫板等物理设备,通过机械方式捕捉或驱赶害虫,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化学防治是在种植期间应减少除草剂的施用量,但是通过施用肥料能够提高烟草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选择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6%病毒克可湿性粉 800 倍液对叶面进行喷施 。可以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喷施 0.1%硫酸锌溶液能够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或者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在育苗之前施用 1.5%植病灵乳油。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农药等生物手段来控制病虫害。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寄生性昆虫来捕食或寄生害虫,或者使用生物农药如病毒、细菌、真菌制剂等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性强等优点,但其效果往往受环境条件和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表1化学防治方法表

1.png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与分析烟草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达到加强区域烟草生产、提高烟草增产增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种植人员要对作物的生长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田间栽种作物进行适当的选择,同时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和常见病虫害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害症状、发生原因和虫害症状和活动习性,制定出更科学、更实用的防治方法。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烟烟草的综合增产。

参考文献

[1]王世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索[J].种子科技,2021,39(15):50-51.

[2]崔扬.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J].新农业,2021,(14):90.

[3]刘超.烟草的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研究[J].新农业,2021,(12):8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