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课程。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随着教学制度的深化,中学数学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数学老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地探讨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老师要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让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合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函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性,再利用已知条件得到函数的定义,从而进一步掌握函数概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和内容,再结合实际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问题情境、生活案例等,运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传递数学知识,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其次,教师要注重师生交流互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鼓励其继续探索。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平面向量的知识及应用方法。然后让小组内同学相互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以及运用方法,在交流中发现对方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共同进步和发展。总之,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
三、注重学生合作交流,鼓励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数学建模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这种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首先,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积极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完“不等式”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不等式”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不等式”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建模素养。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生活情景,使他们有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感觉,把他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三角函数”的实例,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特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情境,对课堂提问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对于知识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知识要点和例题讲解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掌握牢固。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让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概率”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对“概率”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总之,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素养。
结语
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构建模型,求解模型,最终得出结论并解释结论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而数学建模可以分为理论建模和实际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是数学理论知识,我们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用到实际问题构建模型,通过实践来求解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模型、利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东亮,杨兴银,王学明.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1-32.
[2]于晓虹,王慧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与教学论,2017,(10):314-323.
[3]曹庆华,李华,张金玲,王凤丽,张丽娜.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研究,2016 (6):3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