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伍羽萌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伍羽萌,.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373.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增强学生语言认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诗词阅读、成语学习等多种形式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373
基金资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礼仪文化、品德文化,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美好品德。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丰富多元,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根基,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展开分析。

一、运用情境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实现深度挖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尤其是针对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比较薄弱,教师枯燥讲解使学生昏昏欲睡,应用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直观鲜活学习体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引领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创新、创造,真正以传统文化装点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有效理解这一历史故事,学习晏子所展示出的不畏强权、捍卫国土的优秀民族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了解晏子这一英雄人物。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这一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动作及人物语言,应该使用哪种语气等细节。在角色扮演中,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晏子的爱国情怀有效认知,并在角色表演中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跨学科融合育人,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

以新课标为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贴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推进跨学科融合育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就要通过跨学科融合育人活动的开展,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鲜活渗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意识。以《纸的发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蔡伦造纸的过程,同时在教学工作落实中,语文教学可以与科学课程、美术课程有效融合,开展跨学科体验活动,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趣味家庭实验,研究如何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造纸。让学生分别体验切碎、洗涤、浸泡、蒸煮、冲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过程。经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制作一张纸,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实践意识,也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效节约资源,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学生制作而成的纸,也可以加入不同的色彩,通过堆积、层叠、翻折等方式形成一些手工艺品。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习古人智慧,增强爱国主义认知,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建立浓厚兴趣。

三、全面深入渗透,感受传统文化之绚丽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古人智慧,领略传统民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绝妙。以成语为例,结合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大量的成语,如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它们用简洁的语言展示出春天生机勃勃的姿态,其中更蕴含了希望与美好的寄托。还有很多成语,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简单的词语蕴含了趣味的故事和丰富的哲理,让学生对这些故事学习了解,告诉学生有担当、有耐心地去完成一些正确的事情,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备蓄力向上的信心与勇气。另外,语文课堂上涉及了大量的歇后语、名言警句,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其中既有青与白的颜色对比,又有谐音(青与清),还有寓理,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的丰富。一些名言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感受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民族文化、气候知识、生肖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基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性,让小学生更好地广纳博才、传播文明、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小学生的勇气与底气,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四、衔接课堂内外,浸润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既要立足课内来落实,还要延伸课外让学生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学习,进一步丰厚学生人文积淀,营造开放型学习环境。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之外,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如在春节期间,学生就会看到很多优秀的对联,可以让学生通过摘抄或拍照记录的方式有效收集,既能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又可以对丰富的语言形式有效了解,还能让学生增强节日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文化知识的搜集了解,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美好期待。此外学校也开展一些演讲活动、视频征集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礼赞传统文化,开放学生学习视野,这也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熏陶的有效方式。与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相融合,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通过书法练习、诗词朗诵、剧目表演、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直观情境中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欣赏各类典范性作品,将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植根学生心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基、信念之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接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唤醒学生对家国和优秀文化的热爱,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带动,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美丽,滋养学生童真心灵。

参考文献

[1]于琼琼.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J].天津教育,2023,(31):114-116.

[2]王铁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57-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