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探索
白利彬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白利彬,. 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探索[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摘要: 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还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保障水资源安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土资源,还有助于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应用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基金资助: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加强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并在实践中做好推广与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工程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

1生态修复技术概念及优越性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基于生态平衡原则,通过科学的人为干预和管理手段,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该技术旨在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优越性,对于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1.1恢复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帮助恢复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例如水资源调控、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等,有助于维护稳定的生态平衡。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从而促进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例如同心豫海湖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水利工程资源,充分考虑生态修复及景观效益,顺应自然、因势造景,原生水生动物种群逐步恢复,珍稀动植物生长栖息地环境稳定,鸬鹚、红嘴鸥、斑头雁等候鸟数量持续增加。

1.2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风沙防治、气候调节和灾害风险管理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础。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污染物排放等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此外生态修复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它能够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同心境内人工湿地项目占地面积250亩,采用“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组合工艺,对县城新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出来的污水进行深度降解和净化。净化后的出水达到地表水IV类水,每年可消减化学需氧量约146吨、氨氮25.55吨、总磷约1.46吨。可以说既打造了湿地公园,又呵护了一旁的清水河。

2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1)自然因素。通常陡峭的山坡、沟壑等地形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会加剧地表径流,冲刷土壤;植被稀疏或破坏严重的地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土壤结构松散、抗蚀性差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表植被的破坏、土体的开挖、临时占地的增加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过度耕作、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等农业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抗侵蚀能力;不合理的采伐方式、森林火灾等会导致植被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城市扩张、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会破坏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增加水土流失风险。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

3.1植被恢复技术

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植被恢复技术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种植植物,恢复受损的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技术的关键在于树种选择,以及配置、抚育管理。在选择树种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首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裸露地面形成有效的植被覆盖。通过合理的配置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可以在山坡上种植乔木作为上层植被,起到遮阳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在山坡下方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作为中层和下层植被,增强土壤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恢复后需要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以保证植被健康生长,实现生态功能。抚育工作主要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等,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抚育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对植物造成损害。对植被的生长状况、生态功能及环境影响等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了解植被恢复的效果和问题,为后续的抚育和管理提供依据。

3.2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是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改良的关键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能够为土壤提供必要的养分。通过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有机肥中的微生物还能促进土壤中的生物活动,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也可以使用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改良,根据土壤的性质和需要,使用石灰、石膏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结构,提升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例如,深翻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间作和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的肥力;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裸露面积,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3.3水源涵养技术

水源涵养技术是指通过保护和恢复水源地植被,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保护可饮用水水源。植被是水源涵养的重要载体,在植被覆盖下减少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可以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适宜的植被,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在水源地内破坏植被,以加强对水源地植被的保护。在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周边建立水源涵养区,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水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

3.4侵蚀沟治理技术

侵蚀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表现形式,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侵蚀沟治理技术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侵蚀沟的形成和发展,恢复沟壑地貌和生态环境。生态袋护坡技术是利用生态袋的柔性、透水性和抗冲性等特点,对侵蚀沟进行治理。使用生态时应先清理侵蚀沟内的杂物和植被,再对沟壑进行填平和修整,形成适宜的坡度和横断面形状;在沟壑两侧修筑边坡,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在沟道底部设置合适的排水设施,保证沟壑内的水流能够快速排出。生态袋护坡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土壤外泄和水土流失,还能够营造植被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在运用生态袋护坡技术时,还应做好植被的恢复与保护,通过植被的覆盖和根系固定作用,减少土壤侵蚀和沟壑扩张。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还严重威胁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郑彩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的运用[J].水上安全,2023,(12):85-87.

[2]杜文贞,张成强,王松岳.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J].水上安全,2023,(05):80-82.

[3]赵金涛.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J].智慧中国,2023,(Z1):98-99.

[4]毛海本.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3):151-1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