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体育课堂德育实施路径研究
张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亚,. 谈初中体育课堂德育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338.
摘要: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想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成效,学校教育应积极发挥学科德育渗透的价值,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中所具有的德育教育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综合发展。文章围绕立德树人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展开探究,阐述了德育渗透的内涵,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身心品质。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体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38
基金资助:

由教育部等三部门于2018年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了增强教师德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意义,对广大教师队伍提出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工作要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聚焦点。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从一定意义上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是由于大多数学校在转变教育观念上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此外,相比于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学校更注重稳定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这就使得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会大大地缩短体育教学的时间。体育教育的不规范运作,必然会对道德要素在教学中的渗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的时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不能实现自我情感的价值形成。

(二)没有发挥德育教育作用

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素无法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在日常的运动中,学生也不能获得道德教育的价值影响。因此,初中体育教育的总体发展效果不能很好地保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将品质意志教育融于教学中

体育课程是以“技能传授+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意识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的德育教育价值,主动将初中阶段的德育知识融于体育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在有效完成技能传授和身体练习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充分把握运动技能讲授过程中的教育时机,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融入德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加强体育与德育关联度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德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需重视技能传授与身体练习过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等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德育综合素养。例如耐力跑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疲累。对于身体综合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耐力跑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程,在课程中容易产生恐惧、厌学情绪。针对于此,在耐力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在指导学生掌握耐力跑的基本技术和呼吸要点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克服耐力跑过程中的“极点”,能够在突破长跑“极点”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教师可结合耐力跑的知识讲解实现德育渗透,鼓励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耐力跑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在提高学生身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坚持运动、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二)指导学生明确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德育内容

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身体机能训练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实现德育渗透,教师应积极开发身体机能训练中的德育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只关注体力训练本身,还要关注在体力训练过程中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耐心,关注综合品质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引导策略,以沟通为主要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具体课程中的训练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基础上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

例如在“跑操”的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目标是“班级整齐划一”。为此,教师需围绕“班级整齐划一”而设定教学策略,通过口号、摆臂、步伐等维度的基础练习提高整体动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摆臂和步伐动作基础之上,可组织学生自由练习,还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动作的关键,能够在跑操过程中做到“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能够跟上班级队伍的统一步伐,且能在跑步过程中注意横纵对齐。清晰的目标将指引每一个学生坚持不懈地练习,促进“班级整齐划一”目标的实现。针对步法训练中步频不整齐、步幅不统一等实际问题,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带领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专项练习。这一过程将指引学生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价值,能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知,树立起“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团队价值,实现团队精神的塑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精心创设体育游戏,在主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热情,教师应当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突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磨炼规则意识。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要求设计趣味性的体育游戏,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游戏实践,促进德育素养的提高。比如在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原地高运球”的技术要领,在邀请学生示范正确运球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青蛙王子”的趣味游戏。随着音乐节奏开始运球,当音乐停止,参与者就需要抱球站好,如若动作不规范,则需变成青蛙原地跳三次。简单的游戏能够强化学生对游戏规则的遵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不断促进优秀品质的构建。

(四)积极开展小组比赛,在互帮互助中强化团队意识

德育教育渗透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活动,还可通过比赛的方式加以落实,以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丰富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在积极的比赛氛围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心集体荣誉、关心团队成员,能够主动为集体的利益服务,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帮助,塑造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为此,体育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小型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协作、学会沟通,能在各类赛事中积极为小组争荣誉。如在快速跑课程中,在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跑的技术要点和接棒手法知识的基础上,可组织25米迎面接力比赛,通过“规则”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向所有学生宣布比赛规则,同时,教师要引导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树立赢了比赛“一起狂”、输了比赛“一起抗”的团队意识。 

三、结语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大计,关乎个人的终身幸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对人本身的尊重和关怀,而德“技”相长是符合当前核心素养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雁飞.探讨初中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7):24.

[2]苏彬.德育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亚太教育,2022(1):94.

[3]张树善.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清风,2021(24):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