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为例
杨斯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斯婷,.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为例[J]. 中国文学,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26.
摘要: 本文以诗歌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诗经》1871年版和1993年版英译本的诗歌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差异角度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对两种诗歌译本的比较研究,得出翻译不仅是直译,而且是意译的结论。比较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译文的审美特征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 《诗经》;许渊冲;理雅各;功能对等理论
DOI:10.12721/ccn.2021.157026
基金资助:

1. 引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乃至文学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比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本发现,两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知识结构、人文关怀等方面都有不同。因此,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诗经》英译版本,甚至对相同的原内容表达了不同的理解。

2. 介绍功能对等原理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和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为代表,奈达终身致力于《圣经》翻译,因此他的主要学术研究和翻译联系在一起。在翻译过程中,他总结出“动态对等”理论,核心内容是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求文字一一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其目的是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语法、篇章、文体对等,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3. 分析唐诗英译中的功能对等原理

许渊冲和理雅各来自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因此他们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不同。以《诗经》中一首诗为例。

3.1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许渊冲的《诗经》英文版

“召南·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An antelope is kille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He cuts down trees amain. And kills a deer again. 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s beautiful as jade.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O soft and slow, sweetheart. Don't tear my sash apart!" The jadelike maid says, "Hark! 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这是一首情诗,赞美了单纯的爱情。猎人和年轻女子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不同译者有不同解读。许渊冲在最后一节含蓄地描绘了两人的场景,反映了西周青年男女单纯自然的爱情,采用意译来达到与原文意思一致的“功能对等”。

以《诗经》中另一段为例: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行到迟迟,载渴载饥。Long, long the way; Hard, 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Both press me worst.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My grief O'er 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

这首诗表达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许渊冲运用拟人手法,呈现人对柳树的情感。以这种方式巧妙传递“柳树”的文化信息。他认为诗歌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提倡“三种美”原则。因此在翻译《诗经》时,采用了多种技法来保持美与韵的统一。许渊冲用意译词“行”,“迟”,“雨雪”,“来思”,给目标语读者展示怅然若失之感。奈达主张的“意义第一,形式第二”,在许先生的翻译中得到体现。

3.2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理雅各的《诗经》英文版

James Legge的版本如下:

“召南·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e scrubby oaks;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She says],Slowly, gently, gentl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理雅各将该诗理解为一个年轻女子是如何抵制诱惑的。从注释中可看出,两位译者对主题的理解不同,所以呈现给目标读者的图片和场景也有不同。

以《诗经》中另一段为例: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Ts'ae We. 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在传达原诗意思时,理雅各严格遵循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不押韵。他的翻译保留散文特点,如大量批注。他的翻译大多直译,忠实于原文,本质上无韵。因此,他违背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没有许渊冲的翻译有原创性。

通过以上两位译者翻译视角的比较,可看出许渊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理雅各的版本提供了大量详细的评论和注释,具有很高学术价值。而许渊冲的翻译在保留原诗美的同时,改变了形式,增加了音乐美。

4. 局限性

“功能对等理论”产生于特定背景,当时主要应用于圣经翻译,而圣经的翻译准则就是把上帝的旨意忠实地传达下去,因此重内容不重形式。问题在于我们把这一理论当成了普通的翻译理论,甚至在文学作品也运用这一理论。

4.1 历史文化的不同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读者的反应相同是不可能达到的。由于读者各自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使得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读原文时都难以获得相同反应。

4.2 译者对译文的不同理解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特别是作为跨语言、跨文化这些交流活动的中介——译者不同的目的、喜好、表达方式、翻译策略,都会使原文有不同译本。

5. 结论

通过对比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的不同译文,笔者注意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被众多翻译界人士运用,以提高译作表意的准确性、合理性与读者的可接受性。但在有些情况下,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源语中一些特有的文化成分无法直接翻译,尤其体现在古诗词翻译上,因此要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实现四个方面动态对等,以便译作传达给外国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真正做到“达意”且“传神”。

参考文献

1. Allen, S. 1999.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Poetic Essay [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 Eugene A. Nid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ible Translating [M]. Leiden: Brill.

4. Nida, Eugene. 1969.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Leiden: Brill.

5. Stine & Philip. 2004. Let the words be written: the lasting influence of Eugene A. Nida [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6. 姜燕,2010,理雅各《诗经》英译【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7. 李玉良,2007,《诗经》英译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8. 李玉良,王宏印,2006,《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9. 李玉良,于巧峰,2009,《诗经》翻译中的难题与对策,宜春学院学报。

10. 梁高燕,2013,《诗经》英译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11. 梁守涛,1979,英诗格律浅说,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林健民,1989,中国古诗英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3. 马会娟,苗菊,2011,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 牛婷,文化视角下许渊冲及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斯婷(199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运用。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