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构建,学生通过不用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问题侧重点。为了促进随机进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其进行完善。
一、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构建。具体来讲,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下优点。
(一)培养学生的本文解读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视角理解文本。例如,教师可以基于情境、文本以及问题解决的需求,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解读。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情感体验。举例来说,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切入,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也可以从语言学角度探讨诗句中“绿”字的精准用词,让学生尝试替换“绿”字并思考其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解读中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要基于情境基于文本、基于问题解决,保证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以作者、文本和读者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学生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贴近文本解读。学生只读不“解”便难以领会文本的意义,学生只“解”不读便容易脱离文本。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大意,可以采取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从而升华文本。[1]
(二)锻炼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2]学生之间要形成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防止个体因自身的局限造成错误影响。学生个体的理解是有限的,学生的背景经验各不相同他们所建构的知识也不同,通过和其他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才能对问题进行更好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在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跟随教师的指引进入问题情境,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情境中,教师要设置共同的学习任务,唤醒学生共有的生活体验。[3]在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必须将自己置于情境中,循着作者的眼睛思考文本内容,要找出作者的行文脉络。共情可以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培养学生的体验力、感悟力,唤醒已有的人生经验、人生阅历、心灵历程。[4]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与复杂性,以促进学习者大胆探索与建构能力的发展。
二、当前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机进入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充分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文本切入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学生因其不同的经验背景而对文本有着不同的解读。然而,多元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解读都是准确和深刻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路径的自由,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环境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碰撞,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
(二)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在交流探讨时的基本要求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组织能力。然而,在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被动的习惯,完全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相对较为匮乏。在学生自我组织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其很难做到科学分工和合作,从而导致这一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自主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可能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情境没得到充分利用
教学情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连接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的桥梁,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价值。然而,在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情境的构建可能会被忽视,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了文本,而无法将其运用于实际情境中。文本解读被剥离出现实情境,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种脱离可能降低学习的实际价值。
三、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完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要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协作意识以及共情能力培养的作用,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 完善文本解读的环节
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个解读框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解读文本,包括情感、文化、历史等层面,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理解。通过情感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分析情感事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也可以将文本置于历史背景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冲突和情节。文本解读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分析文本中反映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二) 明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指导
教师应该在学生进入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前,明确设定学习任务。这可以包括要求学生从特定角度解读文本,分析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明确的任务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索文本,避免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设定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解读结果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或者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鉴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个性化支持有助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从学习指导中受益。
(三)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情节和自己的个人经历关联起来。提问:“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能够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与文本情节相关的个人经历。让学生有机会在小组或整个班级中分享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和解决类似的问题。讨论学生在相似情境中的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在文本中的情感演变。
参考文献
[1]黄伟.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9:142.
[2]高文.教学模式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83
[3]郑桂华.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共情[J].语文建设,2020(09):33-34.
[4]刘建才,江声玉.建构主义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2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