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老年营养与健康管理课程为例
刘俊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俊花,.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老年营养与健康管理课程为例[J]. 教学管理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90.
摘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老年营养与健康管理“课程为例,针对专业特点及高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将专业核心素养孝文化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设计
DOI:10.12721/ccn.2023.157090
基金资助:天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党建引领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 课题编号:CJE210236)

老年营养与健康管理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着重于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并力求让孝文化走进学生内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孝老敬亲效果,有利于良好代际关系的形成。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劳动实践经验及生活技能,很难把中国孝文化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利于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的现状,本课程针对教学资源与场域、教学方法与成果、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了全面改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用传统文化教育涵养专业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智慧养老人才。

 一、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孝道践行力。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作为智慧养老专业的学生更应懂孝道,做传播孝道的先行者。然而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虽然懂得孝的道理,但在孝道践行上往往做得不够。有的学生想尽孝道,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尽孝,为何要尽孝?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就很难真正做到尽孝道。仅尽义务而不是出于对长辈的养育之恩,在孝道践行上往往会表现得心不甘、情不愿。

2.学生缺乏健康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素养是指导其科学理性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实践,促进其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目前学生缺乏对一些健康知识,甚至常识的涉猎和了解,身体素质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使有些学生课余时间沉迷其中,造成视力下降、缺乏锻炼、三餐不规律、熬夜等诸多健康问题出现。

3.学生缺乏劳动精神。目前学生中有些家长只要子女们愿意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由于“两眼不看劳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且学生在之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淡化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学生缺乏劳动精神,吃苦耐劳的意识,不愿意做具体细致的工作,普遍缺乏劳动精神。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课程思政的思路。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依据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老年营养与健康管理课程设计内容中融入中国传统孝文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百草经》等中医传统文化、以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通过加入谜语、古诗词等教学素材的运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以及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并充分以学生为本,切实尊重满足学生的知识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从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通过讲授科学的辩证方法、创新理念、至真至善的追求,引发学生关于科学和哲学的思考。

2. 探索与实践。传统的营养与膳食课程教学方法为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针对目前学生查找信息能力强、渠道多,并对说教逆反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内容很对他们的内心产生影响,以及存在的缺乏孝道践行力、缺乏健康素养、缺乏劳动精神的现状,本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革,以实训家庭药膳制作为例。

2.1教学资源与教材相融合,知识技能常识化。强调“线上资源+教材”相融合的形式,课前教师在学习通App中发布2021年新版24孝图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药食同源”中药讲解小视频,老年常见药膳养生方等资料,充分与教材中药膳养生内容相融合。因学生化学及生物基础知识薄弱,健康素养不高,故所选内容要适合初学者,要常识化。

2.2 教学场域家校相融合情景化。本单元学生家庭作业为根据家中药食同源食材,为家中长辈制作药膳。打破了传统封闭式固定场所的课堂模式,形成家庭式真情实景教学场域。课堂不再局限于围绕讲台的教室,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知道、体会教师讲的知识能解决真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以实现教学知识内容的“实用”。让长辈感受到了学生的关爱,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养。

2.3 教学方法多样过程化。课上选取一则药膳方即可为教材,初学因学生对中药认识不多,即从常见的山楂、山药讲起。很多中药都具有文化语义,可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及文化自豪感[1]。如:中药茱萸,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 “茱萸”一词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文化语义,如辟邪、长寿、思念、悲秋[2],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是通过把要学的知识多维化,即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系统全面的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让教学过程变得有温度、有情感,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

2.4 教、学角色转换情感化。学生是情感比较真挚的群体,他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做事。教与学的环境氛围应该是平等、愉悦的,在这种环境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其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合的条件,教师只起到发现、帮助、促进其学习能力的作用。学生是中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尊重和理解,能使思想情感和行为认知内容有效地统一起来,他们的特长、潜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心理上自由平等和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平等的同伴关系。

2.5 教学评价重发展多元化。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多元的评价摒弃了以甄别和选拔为最终目,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构,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长辈评及教师评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评价结果主要运用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引导学生的发展,而非对学生进行定性判断。通过教师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及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课程思政,打造德能情智共生真课堂。通过深入研究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采取始终将专业核心素养(孝道)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真实环境中学、在做中学、在交流分析中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同时增强了互联网资源的运用,充分发挥他们采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曾芳.让中医药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N].健康报,2021年12月1日

[2]吴承平.茱萸的文化语义与茱萸诗的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2018.

[3]戴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孝德教育在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9):168-169.

作者简介:

刘俊花(1980.1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师,讲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