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鲁迅的翻译活动
鲁迅于1903年译成出版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至1936年 5月译成«死魂灵»第二部第一章为止,历时32年有余,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译作30余部,另有零篇70余篇,计320余万字。最初的«月界旅行»等为文言,其余皆是白话。鲁迅通过翻译活动对外来思想和文化进行引进,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阶段的。前期的引入以艺术性、思想性的内容为主,后期在保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政治性的内容。第一时期(1903-1919)日本留学阶段是其翻译生涯的开始。这一时期,他的翻译思想是“呼号”,“战斗”。最早的翻译作品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斯巴达之魂»、«红星佚史»(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二时期(1920-1927)思想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翻译思想上处于“上下而求索”的时期。译著有文艺理论作品,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和大量俄国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作品,出版了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如童话作品«小约翰»、«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一个青年的梦»这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第三时期(1927-1936)鲁迅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思想上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战斗的作品”。如普列汉诺夫«艺术论»、法捷耶夫«毁灭»、至尔·妙伦的«小彼得»、果戈理的«死魂灵»等。
二、 鲁迅主要翻译思想
1. 翻译之难
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指出,翻译比文学创作要难。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的字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2. 翻译之目的和宗旨
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谈到“为什么而译”,他说:为了我自己,和几个以无产文学批评家自居的人,和一部分不图“爽快”,不怕艰难,多少要明白一些这理论的读者。在鲁迅看来,翻译的目的有三:提高自己和解剖自己;帮助同一阵营的文学工作者;帮助一些人了解革命理论。鲁迅指出翻译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以鼓励中国人民的斗志,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作家创作上的参考。翻译其他类的书其着眼点是“有用”“有益”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国外是很相像的。
3. 直译与硬译
当一种翻译以外来文化为本位,尽量保存其信息的原貌时,就是直译;当一种翻译以固有文化为本位,尽量以固有文化为模式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时,即为意译。由此可见,直译决不单纯是一种翻译方法和语言形式的选择,究其根本,是对异质文化的一种认同态度。鲁迅的直译主张及实践是基于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选择,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采取激烈的批评态度,直译的目的是引进外国文化的原质。他主张直译,但并不赞成晦涩和拘泥;对于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求之不得的。鲁迅对直译的追求往往是与译材本身的特点有关:写实主义作品与理论文章尽量直译;而象征性的译名、普及性的童话以及科学小说,却不妨意译。鲁迅指出在翻译理论书籍中尚未找到更好译法时,只得“硬译”。他阐述了自己对“硬译”的看法:“硬译”与 “死译”不同,并不是故意的“曲译”;“硬译”作为翻译方法主要适用于文艺理论及其他革命理论著作;“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文的精悍的语气”,也可以“逐渐增加句法”;“硬译”的翻译终将被好的译作淘汰。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在引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同时,努力输入新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汉语的句法与语汇。“易解”与“丰姿”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内涵。
4. 宁信而不顺,归化与异化
针对赵景深的“顺而不信”的翻译观点提出。在«几条“顺”的翻译»鲁迅指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么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误入迷途了。鲁迅走的是文化救国之路,而文化救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文化。希望中国人能接收到切实可靠的外国文化而不是归化了的外国文化。通过翻译来对国人进行外国文化教育,从而达到中国文化之强盛。“宁信而不顺”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是鲁迅“拿来”外国文化的一种方针策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倡导者劳伦斯·韦努蒂把对文化差异进行不同处理的翻译方法分为“归化”和“异化”。他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方法,前者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文化之中,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后者则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外国去。”归化和通顺的翻译实际上是把目的语文化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宁顺而不信”正是这一文化心态的体现。
5. “重译”与“复译”
鲁迅肯定重译(转译)、复译主要是出于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的急切时间的需要。鲁迅对翻译的认识远远超越了翻译的“语言技术层面”,而是把翻译当作民族自强、寻求平等的国际关系的有力武器。鲁迅认为重译比直接译容易,因为原文精彩而难译的地方,已由原译者消去若干了;原文难解处,忠实的译者往往会有注释;有时重译可以有数种译本作参考。在«非有复译不可»中,鲁迅提出了复译的必要性:一是“击退乱译”的唯一好办法;二是提高整个新文学水平的需要“一劳永逸”的译本是没有的。语言是跟着时代变化的,翻译亦如此。
6. 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包括: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吃烂苹果”的批评方法:若连较好的也没有就指出坏的译本后,指明其中的可取之处。这样可以减少读者的损失,节约读者时间。他认为批评翻译难于批评创作,不但看原文需有译者以上的功力,对作品也要有译者以上的理解。
参考书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叶.“宁信而不顺”——鲁迅文化观的反映[J].学海,2005.1.
[3]高方.理解鲁迅的又一条途径 [J].中国图书评论.
[4]林于会 张承平.鲁迅翻译思想浅议[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2.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王颖平(1982.7- ),女,汉族,陕西华县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