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析
廖丽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廖丽梅,.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析[J]. 中国文学,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85.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实施,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新课改政策古诗词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85
基金资助:

古诗词深奥难解,存在着学习难度较高的一词多义、一词多解问题,学生们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加之,学生们热衷追捧情人节、万圣节等洋文化,对传统文化内容了解甚少,难以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同时,课上不重视采取适当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诗词解剖上,令学生文化素养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重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一、拓展学习领域。

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诗词意思和情感解析上。面对晦涩难懂的学习内容,学生们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要以古诗词学习内容为依据,拓展相关传统文化常识。如浪漫主义、豪放派等等都是诗词学习中常出现的传统文化。课上,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平台,要求他们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查阅与传统文化常识相关的资料,阅读资料,领悟其魅力所在。期间,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所收获,轻轻松松实现对古诗词中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常识,是领会传统文化价值的关键。在《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学时,可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故乡的云》,用歌曲导入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这个主题。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同样是抒发天涯游子情怀的《天净沙·秋思》诗词学习中。在开始学习诗词内容之前,为学生拓展元曲这一传统文化常识,要求他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将了解到:“元曲、唐诗、宋词是三座文学史艺术高峰。”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曲,是合乐歌曲诗歌形式,由杂剧、散曲组成。”还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散曲,有小令、散套两种结构形式。”在这里,通过拓展学习领域,将巧妙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对元曲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

二、改进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大赛,是一种相对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方式。实际教学中,积极组织古诗词诵读大赛,能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学习古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同时,在参加古诗词大赛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自我检验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将更多精力放在传统文化吸收上。诵读中,能将其音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音韵美、画面美。但是,在开展古诗词诵读大赛之前,要对学生诵读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训练,教会他们保持字正腔圆、轻重缓急的方式进行诵读。在《钱塘江春行》古诗词教学时,为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读出这首古诗的音韵之美,提高他们对开元、天宝年间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传统文化的认识。课上,可以“诵读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一次诗歌诵读大赛。在诗歌诵读大赛中,要求学生装扮成诗人王维,伴随深沉的音乐,以标准的语音诠释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

三、借助视频影像,融入诗词意境。

从传承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多数古诗词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且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当中描写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亲密接触。以唐朝诗人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为例,当教师讲述完诗词的大致含义后,可以将黄鹤楼的真实场景展现在投影屏幕上面,学生看到黄鹤楼这一景观时,内心深处会升腾起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感受恰恰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耦合到一起,并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诗词场景当中。接下来,教师可以逐字逐句对黄鹤楼这首诗进行精讲,并将有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样更利于快速吸收古诗词知识。

四、培养阅读习惯,标注诗词重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天赋与学习能力的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顺利读出古诗词内容,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经常出现错误字,以至于闹出不少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事先搜索出诗词的要点与释义,然后结合诗词的真实情境与内容,将重点词句予以标注,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的诗词鉴赏能力。以杜甫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这首诗词是诗人杜甫的经典传世之作,也是传统诗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这首诗的篇幅较长,每一句诗的释义难于理解,这就给古诗词学习制造一道障碍,为了突破这道障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将不懂的字词圈记出来,如果课堂剩余时间足够,教师可以特意加设课堂解疑释惑环节,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古诗词难点知识。比如“娇儿恶卧踏里裂”这句诗的释义是什么,如果单独理解的话,“踏”这个字是核心。只有懂得“踏”的意思,这句诗的释义也会迎刃而解。即:“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从这句诗的释义可以看出,当时孩子眼睛里的世界还是一片太平,但是把被子蹬破则暗喻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格局,这种从微观向宏观过渡的创作手法,也是当代文人需要借鉴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类型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学习兴趣也将成倍增长。

结语

综上可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古诗词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当深知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进而将爱国情感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并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罗国莲.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8(2):175.

[2]朱水平.关联与对比:统整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20(8):34-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