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的重点是增进学生对基础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这对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对新颖性的内容感兴趣,文言文是一部分相对比较枯燥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因兴趣度低下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当结合小古文的具体内容以及该阶段的小古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一、在学生朗读障碍处指导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和自己的阅读原始经验,大胆尝试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自由,读好停顿等。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中,课文内容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令人深思。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存在学习障碍的主要有“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学时教师可先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开始,帮助学生读好停顿断句,尤其“多子折枝”几个词语读清楚,随文理解“子,折”的意思,以帮助学生把小古文中汉字互相勾连成为联系紧密的意义链。再帮助学生准确划分语句朗读节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形式给“尝与诸小儿游”“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两句话划出节奏,以帮助学生扫除朗读障碍,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在小古文教学中,要能够从学生实际朗读情况出发,在学生的朗读障碍处进行指导,并能够教给学生适合的朗读技巧与方法,注重学生朗读方法的迁移,在由扶到放中提升学生朗读小古文的能力。
二、在词义古今差异处精讲
由于小古文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现代白话文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学生对小古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会感到理解困难。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中,“尝与诸小儿游”一句中的“尝”字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异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着很大困难。因此,这个词语就要作为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尝”的意思,有许多学生依据现代白话文中“尝”扩词为“品尝,尝一尝”,这显然与小古文中“尝”的真正意思相距较远,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中“曾经”的解释,让学生把“曾经”一词代入语境“尝与诸小儿游”,并让学生结合句子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古今文化的差异,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真正读懂了句子的意思。由此可见,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可讲得过多,又不可一点不讲,只有针对学生的困惑处,引导学生在古今对比,语义联系中明晰差异,才能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深刻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三、在探究讨论中疏通文义
虽然反复阅读能够增进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但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有限,知识掌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难度较大知识以及整篇课文内容的分析仍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以探究讨论的方式来疏通文意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小古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在组织学生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探究讨论的形式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的学习任务是由学生自身来完成的,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更加全面。为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指导性
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究讨论之前,设计符合学生特点、与本篇小古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探究讨论。除此之外,根据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和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要予以反馈。例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篇小古文时,当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大概了解这篇文言文讲解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对文言文中出现的“涉、者、坠、于”等重点文言字词以及重点句式进行分析。部分学生能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核心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很难做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汇总,然后将之作为探究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在启发思考中深化感悟
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把握小古文的主要内容、重点文言字词、文言句式以及整篇文言文所体现的核心观点之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教师也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深化学生对本篇文言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文言文文化的价值。启发思考的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简要总结之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几个思考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以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所思有所感悟。根据不同的小古文内容和其表达的核心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思考问题。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此必苦李”王戎为什么会那么确定?为什么王戎从“树在道边而多子”就能得出“此必苦李”的结论?这句话中隐含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明白隐藏在文言文背后的思维逻辑呢?在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之后,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句式:“若是甜李,人必——,树在道边而——;若是苦李,人必——,树在道边而——”。这样的教学支架可以把王戎藏在语言中没有直接言明的道理展现出来。在教师学习支架的搭建下,学生们很容易得出隐藏在王戎语言背后没有言明的话语就是:“若是甜李,人必啖之,树在道边而无子;若是苦李,人必弃之,树在道边而多子”。这样引领学生就容易忽视处,理解浅层处向深处探寻,可以深化学生对故事中蕴含道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皮亚杰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古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巧设语言平台,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训练,还原了故事的内在逻辑图式,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句式平台中不断深入,带领学生真正读懂隐藏在小古文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
参考文献:
[1]严炳枝.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0(12):105-107.
[2]梁群.浅议走出小古文“艰涩”的泥沼[J].才智,2020(08):70.
[3]李笋.玩转小古文——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50-52.
[4]楚颖舒.小古文教学[J].新时代教育,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