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尤其是古诗词运用简短精炼的字词,表达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思想情感,以及诗人的追求与理想。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为导向,进行诗词鉴赏教学内容、流程、方法等的设计,以提高教学成效,全面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1.巧用单元导语,引学生入诗境
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导语,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简单概括,具有教学导向的作用。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巧用单元导语,指引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向,引学生入诗境。一方面是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整体入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以感悟诗词的意境;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诗词教学内容设计阶段,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出发,根据导语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高一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诗词有《沁园春·长沙》、《致云雀》、《红烛》等,在该单元的导语中,明确给出了阅读的思考方向为“青春的价值”,并要求以纯真的情感去揣摩作品的意境,体会诗词中对人生的感悟、理想的追求与忧国的情怀。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设置“青春的价值”主题,指导学生按照导语给出的几点提示进行鉴赏与讨论,以准确的把握好鉴赏与思考的方向。
以雪莱的《致云雀》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过程中,首先进行该诗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要求学生从诗的字词、主题、云雀形象及象征意义、语言艺术、表达技巧、作者观点态度等多个维度展开赏析。并提出如下问题,①诗歌的抒情特色;②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③诗人对云雀有什么评价;④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⑤结合该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思考,探寻诗人的社会理想与美好梦想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引导法等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以诗人或诗中云雀的角度赏析诗词,感知云雀的欢乐、光明、美丽,领会诗人对于美德的渴望与理想的追求。
2.以情境浸染感官,引学生感悟诗意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营造相应的情境与氛围,让学生获取到真实的感官体验,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与升华。该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诗词鉴赏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场景氛围中感悟诗意,不再停留于表面、浅显的赏析,而是深挖诗词的内涵与实质,并且不再局限于诗词中的字词、表达技巧、语言艺术等,而是向着深层次的鉴赏出发,获取诗词中深刻、隐藏的内容。学生在营造的情境中,根据诗词的内容自主探究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从诗的情境出发,让学生准确的把握诗中内容,并将晦涩难懂的字词语句使用直观画面展示出来,直击诗意,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感悟,以延伸鉴赏的深度,培养学生深度的鉴赏能力。
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教学为例,一是教师在课前专门收集浙江省天姥山的图片、视频与相关的文字资料,整理制作教学视频或课件,并配以适合该诗的音乐,创设天姥山情境,引学生感悟诗意;二是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品读,领会诗中的真味;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梦之由”展开思考。诗中作者使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展示了梦之旅、梦之感,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大胆想象,准确把握天姥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等的美妙画面;四是在学生想象与领会画面的同时,让学生揣摩 “吟”这种歌行体的特点,字数如何变化。师生在天姥山梦境的氛围中共同讨论鉴赏该诗的内容,探讨诗人的梦境,采用的比喻、对比、衬托等手法等。借助天姥山的真实图片,展示出什么是“水澹澹兮生烟”,体会诗人梦境中的感受,而教师引导学生从梦游的角度去赏析诗词,探究诗中所表达的诗意,感悟与畅想吟留别隐藏的内涵,也就是诗最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诗人的洒脱与自在,畅快淋漓表达诗人与世俗的决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师生通过对诗人梦游的探析,促使学生感悟梦游天姥仙境中的诗意。
3.以讨论深化鉴赏,引学生思想碰撞
学生文学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诗词鉴赏角度与鉴赏结果。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散自身的思维,教师需采用讨论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诗意、诗境、字词等的思考分析,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自主鉴赏诗词,激发学生鉴赏诗词的主观能动性,将获取到意想不到的鉴赏结论,以开阔学生的鉴赏视野,积累更多的鉴赏经验与鉴赏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鉴赏为例,教师首先进行该诗作者与创作背景的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该诗所要表达归隐田园的思想,然后给出多个讨论题目,① 作者在初次出仕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后来决意弃官归田;②作者在弃官后归家的情感及所见;③探讨作者的理想与人生追求;④讨论作者的山水田园创作风格。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将得出的结论汇总,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讲解,使各小组交互讨论建议,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获取多种鉴赏可能,实现鉴赏讨论的深化。
4.做好意象分析,引学生感知诗情
诗词的作者喜欢采用意象的表达手法,进行人物、场景的描述或是情感的传递。教学中进行意象分析是带领学生走进诗境、理解诗意、掌握诗情等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深度的意象分析,可提升学生深层次的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领略到诗词的内涵与深意,以便于从思想上领会诗词内涵。以闻一多的《红烛》为例,红烛是指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活动,诗的最开始就表明了红烛的意象,将红烛比作诗人的红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包括了“吐、制、点、烧”等,分析诗中的情感意象。在分析意境过程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结合该诗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理想、赤诚、热情、奉献精神等,比如,从“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吐字生动的展示出了诗人的奉献精神;“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则表明诗人找到理想的光明之路;以及诗的最后是“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达了诗人勇于坚持理想,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计较结果,甘愿奉献的精神。诗人借助红烛表达心中的情感与理想追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红烛展开诗词的意象分析,以感知诗词中事物的意象,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精神追求、个人情怀,使学生领略到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结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优秀的诗词,像是《红烛》、《梦游天姥吟留别》、《沁园春·长沙》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诗词意境深远,具有鉴赏的巨大价值。借助高中语文中的诗词进行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语文诗词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期实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勇.高考与高中语文古诗文诗词鉴赏教学研究[J].文学少年,2021,(19):1.
[2]吴熙.高中语文课堂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