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很多古诗词,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倾向于讲解和分析古诗词的含义及思想感情,无视古诗词中特有的美育因子,所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结合古诗词特征和学生学情从多方面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一、了解背景,理解内蕴
古诗词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不少教师认为文学常识在考试中并非必考项目,所以很少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殊不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其实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孟子说过,“知人论世”。通过探究古诗词的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蕴,理解凝聚在作品中的特殊情感。在此基础上品读古诗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杜甫诗三首”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时候,有学生说道:“为何这首作品给人一种阴沉萧森的感觉呢?我觉得巫峡、巫山周围的景色应该是很美的,为何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不一样呢?”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情感,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蕴,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阅读背景资料后了解到,作品是作者在夔州的时候创作的,当时成都少尹叛乱,因此杜甫只能流亡。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之后再来阅读课文,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氛围,了解到为何能从中感受到动荡不安的感觉。有学生说道:“作者在内心之中实际上是十分怀念长安的,但是没想到社会动荡不安,让他的心情十分沉重。而且杜甫这个时候也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天,所以更多了几分对于人生的感慨。因此,诗歌才会给人阴沉的感觉。”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确变得更为深刻。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适当给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将背景信息和作品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若有条件,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变化,更透彻地理解古诗词。
二、分析意象,体悟情感
古诗词作品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起到了传递情感的作用。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产物。因此,若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要抓住意象展开分析。
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尝试透过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学生找出了“寒蝉、长亭、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整体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认为:“我觉得这些意象都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而且其中很多意象常常用在送别的场所。”“有哪些意象也被其他诗人使用,也用于送别的场所呢?”学生说道:“比如‘杨柳’,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很多古诗词都在送别的场合使用这个意象,表达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那么,加上其他的意象,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吗?”学生认为:“‘寒蝉’给人凄凉的感觉,而‘雨’也能象征缠绵悱恻的心情。所以,我觉得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舍之情,表达了一种缠绵悱恻、不忍离开的伤感情怀。”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不少作者都会使用相同的意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活动,尝试探究不同作者对意象的理解是否一致。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很多意象都有固定的内涵,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于意象也会添加一些个人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透过意象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思。
三、品味意境,指导鉴赏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注意展现出特定的意境美。意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一般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融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深入品味古诗词作品。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尝试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浪’,仅仅只是浪花吗?”学生思考之后说道:“不是,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间。”“这样的开篇,让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认为:“我觉得很有气势,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苍茫。”“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用了哪些词语形容浪涛呢?它们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发现作者再一次营造出一种气势澎湃的意境。“可是,在这样气势澎湃的意境中,作者为何话锋一转,写了周瑜的儿女情长呢?”学生有所感悟:“这样就给人刚柔并济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周瑜的潇洒之气,这也是作者想要追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最后为何会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样的感叹了。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常常会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独特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描述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进而提高鉴赏能力。学生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以对意境的感悟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并有条理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载体。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高中生在复杂经济社会背景下存在的性格和道德方面的缺陷,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王梅.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徐魁.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8(07).